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重難點練習題重點練1.雨幡是一種特殊的氣象學現(xiàn)象,是雨滴在下落過程中蒸發(fā)、消失而在云底形成的絲縷條紋狀懸垂物。它隨云飄蕩,形似旗幡,因此得名。下圖為某攝影愛好者7月某日在阿爾卑斯山區(qū)拍攝到雨幡照片。據(jù)此完成下列問題。(1)雨幡中,下落雨滴蒸發(fā)消失的直接原因是云底()A.空氣干燥B.氣溫下降C.風力強勁D.氣壓升高(2)在航空飛行中,飛機接近雨幡是非常危險的。這主要是因為雨幡附近()A.空氣能見度太低B.常有冷空氣下沉C.易聚集高空飛鳥D.以上升氣流為主2.讀“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完成下列各題。氣體成分體積分數(shù)(%)質量分數(shù)(%)氮氣78.0875.52氧氣20.9423.15氬氣0.931.28二氧化碳0.03(變動)0.05(1)下列關于表中干潔空氣的主要作用敘述不正確的是(???)A.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強,使氣溫升高B.水汽和雜質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條件C.氮氣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D.臭氧能夠吸收太陽紫外線,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2)下列關于地球大氣垂直分層的敘述正確的是(???)A.干潔空氣只分布在對流層B.平流層適合航空飛行C.臭氧層分布于高層大氣D.近地面氣溫的直接來源是太陽輻射第14頁共14頁
3.俗話說:“清明前后刮鬼風。”這種所謂的“鬼風”其實是一種塵卷風,它是由于地面受局部強烈增溫,在近地面氣層中產(chǎn)生的一種尺度很小的旋風,其直徑在幾米左右,持續(xù)時間只有幾分鐘,相較于龍卷風,其預測難度更大。下表為我國南疆某氣象站記錄的塵卷風在11—20時(北京時間)之間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與占比。完成下列各題。出現(xiàn)時間11-1212-1313-1414-1515-1616-1717-1818-1919-20次數(shù)1112131474724101占總次數(shù)的百分比0.55.610.916.124.424.412.45.20.5(注:該站地方時較北京時間晚2個小時)(1)塵卷風出現(xiàn)頻次最高時段,該地(???)①太陽高度大②地面溫度高③土壤濕度大④空氣質量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與龍卷風相比,塵卷風預測難度大的原因是(???)A.對流弱,破壞能力小B.降水少,發(fā)生地域小C.歷時短,影響范圍小D.風沙多,移動范圍小4.下圖為溫室效應模擬實驗圖。據(jù)此完成下列各題。(1)甲、乙兩端管內的氣體可能分別為(???)A.都是空氣B.都是二氧化碳C.空氣和二氧化碳D.二氧化碳和空氣(2)實驗效果(???)A.石蠟上鋪砂石比不鋪砂石好B.陰天比晴天好C.管內二氧化碳濃度低比高好D.早晚比中午好5.下圖示意北半球中緯度某地景觀。據(jù)此完成下列各題。(1)此時天氣最可能為(???)第14頁共14頁
A.晴、無風B.雨、大風C.晴、大風D.雨、無風(2)下列四圖最可能正確表示此時圖示區(qū)域氣溫垂直變化狀況的是(???)A.B.C.D.(3)圖中所示大氣現(xiàn)象(???)A.可能使近地面大氣污染加劇B.由近地面大氣強烈上升引起C.有利于近地面大氣污染消散D.由近地面大氣強烈下沉引起6.下圖左為山東壽光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右圖為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①②③④表示各種輻射。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關于圖中各輻射的敘述,正確的是(???)A.①能量最強部分是紅外波段B.②表示大氣逆輻射C.③是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D.④表示地面輻射(2)該蔬菜大棚在夏季覆蓋黑色尼龍網(wǎng)目的是(???)A.增強①B.削弱②C.增強③D.削弱④(3)溫室大棚是目前進行蔬菜反季節(jié)種植的主要技術手段。大棚中二氧化碳增加,可提高蔬菜生長速度,原因是(???)A.二氧化碳能防止病蟲害發(fā)生B.二氧化碳的保溫作用可提高夜間溫度C.二氧化碳可提高土壤的肥力D.二氧化碳是蔬菜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7.某同學在研究“小區(qū)宜居環(huán)境”問題了解到:門、窗都敞開一般會有“穿堂風”流經(jīng)房屋內。“穿堂風”是氣象學中一種空氣流動的現(xiàn)象,是流動于建筑物內部空間的風。我國許多地區(qū)民居設計都充分考慮了“穿堂風”。據(jù)此完成下列各題。(1)從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判斷,下圖中“穿堂風”現(xiàn)象最顯著的是(???)第14頁共14頁
A.B.C.D.(2)現(xiàn)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風”,以下設計合理的是(???)A.利用廚房或衛(wèi)生間做進風口B.房屋朝向為東西向C.減少東西向房屋墻面的長度D.房屋最好坐北朝南難點練8.策勒綠洲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氣候干旱,多大風天氣。某科研團隊為研究當?shù)氐娘L沙活動,在策勒綠洲以南約8千米處的戈壁上設置了一個氣象觀測點。該觀測點南面地形平坦開闊,植被稀少,策勒綠洲北面沙丘綿延??蒲腥藛T把該觀測點記錄的多次風向風速資料與策勒綠洲內氣象站同一時間記錄的風向風速資料進行對比,繪制了同一時間同一風向下戈壁上觀測點和綠洲內氣象站風速差值示意圖(下圖,風速差值=戈壁上觀測點風速-綠洲內氣象站風速)。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據(jù)圖判斷,與綠洲內氣象站相比,戈壁上觀測點()A.南風出現(xiàn)頻率較高B.風速較小C.北風出現(xiàn)頻率較低D.風速較大(2)影響戈壁上觀測點和綠洲內氣象站的南風和北風風速差值不同的主要因素有()①緯度②地形③植被④風源地距離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第14頁共14頁
9.霧凇俗稱樹掛,是低溫時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溫度低于零度但尚未凝固)凍結于物體表面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霧凇發(fā)生時,樹木如玉樹瓊枝,堪稱人間奇景。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霧凇發(fā)生時的天氣大多(???)A.晝夜溫差大B.風力強勁C.陰雨連連D.云霧籠罩(2)我國霧凇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地區(qū)是(???)①東北河湖沿岸②西北干旱地區(qū)③華南濕潤地區(qū)④南方高山地區(qū)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觀賞霧凇的最佳時段應為(???)A.日出前后B.正午時分C.正午過后D.日落前后10.輻射逆溫是低層大氣因地面強烈輻射冷卻導致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xiàn)象。黃河源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輻射逆溫現(xiàn)象多發(fā)。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冬季易加強輻射逆溫的地形是(???)A.山峰B.平原C.谷地D.丘陵(2)黃河源地區(qū)輻射逆溫常出現(xiàn)的時間和天氣狀況是(???)A.日落前后,大風呼嘯B.正午時刻,雨雪交加C.午夜時分,濃云密霧D.日出之前,晴朗無風(3)黃河源地區(qū)冬季輻射逆溫多發(fā)是由于(???)A.鋒面氣旋多B.下沉氣流盛行C.準靜止鋒強D.熱力對流強盛11.季節(jié)性積雪是干旱區(qū)和寒冷區(qū)最敏感的環(huán)境變化響應因子。如圖是我國東北某地2007年3月1-31日積雪深度、日平均氣溫、地表溫度及地氣溫差(地表溫度與氣溫之差)的變化。據(jù)此完成下列各題。(1)積雪對土壤起保溫作用最強的時段是(???)A.3月1~3日B.3月4~15日C.3月16~19日D.3月21~25日第14頁共14頁
(2)積雪對土壤起保溫作用主要是因為(???)A.雪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大B.積雪阻礙了地氣之間的能量交換C.積雪釋放熱量給地面D.積雪吸收大氣熱量使氣溫降低(3)3月16~19日,地氣溫差略偏大的主要原因是(???)A.積雪消融時吸收熱量降低土壤溫度B.積雪消融時大氣對流運動增強C.土壤濕度增大使地表反射率顯著減小D.地面輻射減弱使地表熱量散失減少12.霾的形成與水平方向的靜風現(xiàn)象、垂直方向的逆溫現(xiàn)象、懸浮顆粒物的增加有關。當大氣濕度增加時,霾可以轉化為霧,因而霾與霧常常相伴而生,統(tǒng)稱霧霾。據(jù)此回答下面小題。(1)四圖中容易出現(xiàn)嚴重霧霾的天氣狀況及其原因是(???)A.①—濕度大,降水多B.②—氣壓高,氣溫低C.③—逆溫層,風力小D.④—風力小,濕度大(2)霧霾天氣對下列相關產(chǎn)業(yè)直接影響最大的是(???)A.果林園藝及乳畜業(yè)B.環(huán)境保護及文教事業(yè)C.鋼鐵及汽車制造業(yè)D.旅游業(yè)及交通運輸業(yè)13.截至2020年2月初,澳大利亞東南部爆發(fā)的山火已燃燒了5個多月。消防人員常采用噴水、噴灑滅火劑、復土、撲打和砍伐隔離帶等方式撲滅森林大火,也會用“點倒火”方式快速滅火。下圖示意“點倒火”滅火方式。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第14頁共14頁
(1)根據(jù)圖中采用“點倒火”滅火方式可判斷該地此時(???)①吹西風②吹東風③風力較大④風力較小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與澳大利亞此次山火有關的主要氣象條件是(???)A.高溫B.干旱C.高濕D.大風(3)澳大利亞此次森林過火后可能會(???)A.優(yōu)化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B.增加木材蓄積量C.降低森林蟲害風險D.抑制優(yōu)勢樹種生長14.夏季綠洲、湖泊的最高氣溫比其毗鄰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發(fā)量要少一半,幾乎和沿海濕潤地區(qū)差不多。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綠洲、湖泊對于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天陽光輻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強烈增溫,通過大氣的平流作用,暖空氣被帶到綠洲、湖泊上空,形成一個上熱下冷的逆溫層,上下層空氣間的熱交換難以進行,下層冷空氣團得以保持穩(wěn)定,因而形成一個濕潤、涼爽的小氣候。這種現(xiàn)象被稱之為“冷島效應”。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冷島效應”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緯度的光照差異B.不同下墊面的熱量差異C.不同高度的氣壓差異D.不同海陸位置的水分差異(2)“冷島效應”產(chǎn)生時,與綠洲、湖泊上空氣溫變化規(guī)律相符的是()A.B.C.D.15.在較大湖泊和湖岸之間常常形成以一天為周期的湖風和岸風,8月某日我國鄱陽湖地區(qū)湖風和岸風明顯。下圖示意該日湖口和進賢南北方向平均風速逐時距平日變化曲線(正距平為南風,負距平為北風)。讀圖完成下面小題。第14頁共14頁
(1)該日湖口與進賢南北風向基本相同的時刻在()A.00:00~04:00B.07:00~11:00C.12:00~18:00D.21:00~00:00(2)導致該日湖口風速距平正負值轉換的主要原因是()A.天氣變化B.湖陸熱力性質差異C.下墊面性質的改變D.當?shù)厥⑿酗L的轉換(3)該日鄱陽與進賢的風向轉換時間相似,該日18時鄱陽的主要風向應是()A.偏東風B.偏南風C.偏西風D.偏北風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城市通風走廊能夠增強城市的空氣流動性,緩解熱島效應。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將通風走廊建設納入城市規(guī)劃并加以實施。下圖為貴陽市某區(qū)一級通風走廊剖面示意圖。(1)推斷該地一級通風走廊的基本走向,并闡述理由。(2)指出該地規(guī)劃城市通風走廊時可利用的城市用地類型,并解釋原因。(3)分析該地“新鮮空氣補償空間”布局于山坡上的原因。(4)請你對準備規(guī)劃建設通風走廊的城市提出其他方面的合理建議。第14頁共14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A;(2)B解析:(1)本題考查水汽蒸發(fā)的影響因素。據(jù)材料,雨幡中下落雨滴蒸發(fā)消失說明云底氣象條件有利于蒸發(fā)且隨云飄蕩。空氣干燥,有利于蒸發(fā)(在相同溫度和壓力下,空氣越干燥,空氣含水率與飽和狀態(tài)的差值越大,因此吸取水蒸氣的量越多,速度越快,所以會出現(xiàn)空氣越干燥水分蒸發(fā)越快的現(xiàn)象),A正確。氣溫下降,水蒸氣易遇冷凝結,不利于蒸發(fā),B錯。風力強勁可以影響蒸發(fā),但蒸發(fā)的水汽會隨風飄走,不會形成絲縷條紋狀懸垂物,C錯。氣壓升高有可能是冷高壓導致,出現(xiàn)此情況時則不利于蒸發(fā),D錯。故選A。(2)本題考查大氣運動的影響。飛機在空中飛行時以電波導航,空氣能見度的高低對空中飛行的飛機影響不大,A錯。雨幡是雨滴蒸發(fā)而形成的,不會因此吸引飛鳥聚集,C錯。下沉氣流或上升氣流都會對航空飛行中的飛機造成顛簸甚至產(chǎn)生較大的沖擊,造成危險。雨幡現(xiàn)象中的雨滴在云下蒸發(fā)時由于吸熱,導致周邊溫度較低,這樣會產(chǎn)生一些低溫氣團,這些低溫氣團會在空氣中做下沉運動,影響飛機航行安全,B對,D錯。故選B。2.答案:(1)C;(2)B解析:(1)本替考率大氣的構成及作用,近地面氣溫的直接來源是地面輻射,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強,增加大氣的熱量,使氣溫升高,A正確;水汽和雜質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條件,B正確;干潔空氣中包括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其中,氮氣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C錯誤;臭氧能夠吸收太陽紫外線,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D正確。故選C。(2)對流層集中了約75%的大氣的質量,干潔空氣主要分布在對流層,A錯誤;平流層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適合航空飛行,B正確;臭氧層主要分布在平流層,C錯誤;近地面氣溫的直接來源是地面輻射,D錯誤。故選B。3.答案:(1)A;?(2)C解析:(1)表中數(shù)據(jù)為我國南疆某氣象站記錄的塵卷風在11—20時(北京時間)之間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與占比。由表可知頻次最高的時段是北京時間15—17時,為當?shù)匚绾?3—15時。由此可推斷:由于此時太陽高度大,太陽輻射強,地面增溫快,且干燥無風,當局地受熱不均勻,近地層大氣不穩(wěn)定,極易產(chǎn)生猛烈上升運動,此時周圍空氣迅速填補,就會形成塵卷風,空氣中多沙塵,①②正確,故選A。(2)塵卷風是在近地面氣層中產(chǎn)生的一種尺度很小的旋風,其直徑在幾米左右,持續(xù)時間只有幾分鐘,因此,它的產(chǎn)生、移動、影響等數(shù)據(jù)很難被捕捉。故選C。4.答案:(1)D,(2)A解析:(1)本題考查溫室氣體的相關知識。D項,讀圖分析,經(jīng)過太陽光照射后,甲管的體積相對增大,因此可判斷甲管的氣體吸熱快,為溫室氣體,可能是二氧化碳。乙管的氣體吸熱相對較慢,可能是空氣。故D項正確。第14頁共14頁
A項、B項,由于兩管的氣體在太陽光照射后吸熱膨脹的速度不同,因此不會是一種氣體。故A項、B項均錯誤。C項,空氣比二氧化碳的吸熱速度慢,膨脹速度慢,因此甲管和乙管不可能分別是空氣和二氧化碳。故C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D。(2)本題考查大氣的受熱過程的相關知識。A項,在石蠟上鋪砂石對熱量的吸收快,氣體吸熱、膨脹速度快,實驗效果更好。故A項正確。B項、D項,陰天和早晚太陽光弱,熱量不足,氣體吸熱、膨脹速度慢,影響實驗效果。故B項、D項均錯誤。C項,管內二氧化碳濃度低,吸熱膨脹速度慢,實驗效果不好。故C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A。5.答案:(1)A,(2)C,(3)A解析:(1)讀圖可以看出,圖中煙霧發(fā)生在近地面,遠山清晰可見,并且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說明大氣穩(wěn)定,無風,預示著大氣層穩(wěn)定,無風,天氣晴朗無云。故A正確,BCD錯誤。(2)讀圖可知,從圖中煙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繼續(xù)上升,而是轉為水平方向,向四周擴散,這是典型的逆溫現(xiàn)象。讀ABCD四幅氣溫垂直遞變圖,其中只有圖C能夠正確表示逆溫現(xiàn)象。故C正確,ABD錯誤。(3)讀圖可知圖中煙霧不能上升,只能沿著水平方向擴散,說明出現(xiàn)逆溫現(xiàn)象,大氣層穩(wěn)定,使得大氣污染物在近地面附近擴散,從而加大近地面大氣污染。故A正確,BCD錯誤。6.答案:(1)C;?(2)B;?(3)B解析:(1)根據(jù)圖示及大氣的熱力過程原理可知,①是太陽輻射,其能量最強部分是可見光波段;②表示到達地面的被大氣削弱了的太陽輻射;③是地面輻射,是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④表示大氣的逆輻射。據(jù)此分析選C對。(2)蔬菜大棚在夏季覆蓋黑色尼龍網(wǎng),可遮擋太陽輻射,削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②,從而免得蔬菜被曬傷;覆蓋黑色尼龍網(wǎng)用于擋光,不可能增強太陽輻射①;覆蓋黑色尼龍網(wǎng)對地面輻射③和大氣逆輻射④無影響。據(jù)此分析選B對。(3)二氧化碳屬于溫室氣體,能夠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將地面損失的熱量返還地面,起到保溫的作用,由于溫度高、熱量相對充足,蔬菜生長速度會提高。二氧化碳屬于溫室氣體,對溫度會有影響,但不會直接影響到病蟲害,甚至由于大棚中溫度高會增加病蟲害危險;二氧化碳屬于溫室氣體,也不會增加土壤肥力。沒有大棚,植物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故大棚提升植物生長速度并不是因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據(jù)此分析選B對。7.答案:(1)A;(2)D第14頁共14頁
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熱力環(huán)流。由材料“‘穿堂風’是流動于建筑物內部空間的風”可知,從熱力環(huán)流的角度看,當房前屋后溫差較大時,房前屋后的氣壓差也較大,“穿堂風”較顯著,據(jù)此結合圖示可知,A圖房前為水泥地,屋后為樹木,下墊面比熱容差異最大,氣壓差亦最大,“穿堂風”最顯著,A項正確,B,C,D項錯誤。故該題的正確選項是A。(2)本題主要考查熱力環(huán)流。由材料分析可知,“穿堂風”是利用房前屋后的溫差而產(chǎn)生的風,由于正午時分太陽位于正南方位,南北方向的溫差相對較大,“穿堂風”以南北方向為主,因此現(xiàn)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風”,房屋最好坐北朝南,B項錯誤,D項正確;只有一個進風口或者減少房屋墻面長度不利于“穿堂風”的形成,A,C項錯誤。故該題的正確選項是D。8.答案:(1)D(2)B解析:(1)圖中風速差值表示戈壁觀測點風速與綠洲內氣象站風速的差值,并不代表各風向的風頻,因此不能由此判斷南風和北風風頻的高低;由風速差值示意圖可知,戈壁上觀測點風速與綠洲內氣象站風速的差值在各風向上均大于0,這說明戈壁上觀測點較綠洲內氣象站風速大。(2)該綠洲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戈壁上觀測點與綠洲內氣象站相距約8千米,地理緯度差異很小,與風源地距離相差也不大,①④錯誤。由圖可知,戈壁上觀測點和綠洲內氣象站南風風速差值大于北風。觀測點南面地形平坦開闊,植被稀少,地表阻力小,故觀測點南風風速較綠洲內氣象站更大,二者差值較大;綠洲北側沙丘對北風有一定削弱作用,故綠洲及其以南地區(qū)的北風風速較小,觀測點與氣象站的北風風速差值較小,②和③正確。9.答案:(1)A;?(2)D;?(3)A解析:(1)材料中說到,霧凇的形成需要水汽直接凝華,此時需要兩個條件:水汽較多,空氣中的溫度足夠低。晝夜溫差大時,白天溫度高,空氣濕度大,夜晚溫度低,水汽容易直接凝華。A正確。風力強勁不利于霧凇掛在物體表面,B錯。陰雨連連的情況下,濕度足夠,但溫度不夠,C錯。云霧籠罩晝夜溫差小,難以突然凝華形成霧凇,D錯。BCD錯誤,故選A。(2)霧松的形成既需要低溫,又需要充足的水汽;顯然西北干旱地區(qū)缺少水汽,華南濕潤地區(qū)缺少低溫。我國霧凇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地區(qū)是東北河湖沿岸和南方高山地區(qū)符合濕度大溫度低的特點,①④正確。D正確,ABC錯誤,故選D。(3)觀賞霧凇最佳的時段應該是日出前后,因為日出前后是一天中溫度最低的時間,最容易出現(xiàn)霧凇現(xiàn)象,A正確。而正午、正午過后以及日落前后,由于溫度升高,霧凇有可能融化,不利于觀賞,BCD錯誤,故選A。10.答案:(1)C;?(2)D;?(3)B解析:(1)本題考查黃河源地區(qū)的逆溫現(xiàn)象。山峰因海拔高,氣溫低,不易發(fā)生逆溫現(xiàn)象,A項錯誤;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起伏較小,地表氣溫差異不大,很難產(chǎn)生逆溫現(xiàn)象,B項錯誤;丘陵相對谷地而言,地勢起伏更小,輻射逆溫相對較弱,D項錯誤;冬季冷空氣沿山谷下沉到谷底,導致底部冷空氣聚集,產(chǎn)生下冷上熱的逆溫現(xiàn)象,C項正確。(2)本題考查太陽輻射與逆溫。根據(jù)材料可知,輻射逆溫是低層大氣因地面強烈輻射冷卻導致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xiàn)象。日出前后,地面輻射冷卻最大,所以出現(xiàn)輻射逆溫的可能性最大;晴朗的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弱地面輻射散熱多地面冷卻強,容易出現(xiàn)輻射逆溫,D項正確。第14頁共14頁
(3)本題考查輻射逆溫發(fā)生因素。黃河源冬季鋒面氣旋較少,且對輻射逆溫影響較小,A項錯誤;準靜止鋒會造成持續(xù)性的降水天氣,不利于輻射逆溫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C項錯誤;冬季氣溫低,熱力對流不強盛,D項錯誤;黃河源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冬季盛行下沉氣流,冷空氣不易上升,停留在青藏高原腹地內,因此易出現(xiàn)輻射逆溫現(xiàn)象,B項正確。11.答案:(1)B;?(2)B;?(3)C解析:(1)讀圖可知,4~15日期間積雪深度較大,而氣溫較低(為負值)、地氣溫差較大(為正值),說明此期間地溫高,土壤與外界熱量交換弱,積雪對土壤的保溫作用最強,B正確。(2)當積雪較厚時,土壤與外界熱量交換較弱,積雪阻礙了地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所以積雪對土壤的保溫作用較強。(3)讀圖可知,3月16日﹣19日,積雪深度接近于0,積雪融化土壤濕度增加,同時地面積雪減少,地表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減小,土壤對太陽輻射吸收增強,所以地表溫度升高,另外積雪融化時會吸收大氣熱量,從而使得地氣溫差略大,C正確;土壤由于吸收太陽輻射增多所以溫度升高,地面輻射增強,AD錯誤;大氣對流作用增強不會導致地氣溫差偏大,B錯誤。12.答案:(1)C;?(2)D解析:(1)讀圖分析可知,①圖是降雨天氣,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較少,不易出現(xiàn)霧霾天氣,?A錯。②圖顯示某地不同氣壓狀況的天數(shù),不是某一天的天氣狀況,?B錯。③圖中氣溫變化表示垂直方向上有逆溫現(xiàn)象,大氣層穩(wěn)定,可能出現(xiàn)霧霾天氣,C對。④圖表示這一天的風速較大,霧霾形成是在靜風天氣,D錯。故答案選C項。(2)本題主要考查霧霾產(chǎn)生的影響。霧霾天氣時能見度降低,看不清景物和道路,直接影響到旅游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D對。對果林園藝及乳畜業(yè)、鋼鐵及汽車制造業(yè)、環(huán)境保護及文教事業(yè)影響較小,且不能直接嚴重影響,A、B、C錯。故答案選D項。13.答案:(1)C;(2)B;(3)C解析:(1)“點倒火”滅火方式是利用熱力環(huán)流原理進行滅火的方式。山火著火位置氣流受熱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壓,四周氣流流向著火處(倒火處箭頭)。山火和倒火的方向是相反的,山火移動方向是主要前進方向,山火移動受瞬時風向影響大,所以此地此時為西風;另外從隔離帶位置判斷,其應該位于山火下風向所以吹西風。倒火和山火的方向是相反的,雖然此刻為西風,但倒火是向西蔓延,說明此刻西風風力較弱。①④對,C正確,ABD錯誤,故選C。(2)有助于山火的氣象條件是干旱,此次澳大利亞山地林火的形成主要與長時間的異常干旱有關。B正確,ACD錯誤,故選B。(3)澳大利亞此次森林過火后可能會造成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木材蓄積量減少,降低森林蟲害的風險,加快優(yōu)勢樹種生長。C正確,ABD錯誤,故選C。14.答案:(1)B;(2)C解析:(1)根據(jù)材料,冷島效應是綠洲、湖泊與周邊的沙漠戈壁在夏季白天時冷熱不均,即不同下墊面的熱量存在差異而形成的一種熱力環(huán)流現(xiàn)象,B第14頁共14頁
正確。冷島效應不是發(fā)生在不同緯度的地區(qū)、不同高度的地區(qū)、不同海陸位置的地區(qū)之間,而是發(fā)生在夏季白天的荒漠戈壁和綠洲、湖泊之間,A、C、D錯誤。故選:B。(2)由“暖空氣被帶到綠洲、湖泊上空,形成一個上熱下冷的逆溫層”可知,大氣層出現(xiàn)了逆溫層,據(jù)圖可之,C選項近地面上熱下冷。故選:C。15.答案:(1)B,(2)B,(3)C解析:(1)湖陸風形成原理與海陸風形成原理一樣,是由于水與陸地熱力性質差異導致的。讀圖表信息可知,該日湖口與進賢南北風向基本相同的時刻都是正距平,對應為南風,在07:00~11:00。B正確,故選B。(2)湖陸風形成原理與海陸風形成原理一樣,是由于水與陸地熱力性質差異導致的。因此導致該日湖口風速距平正負值轉換的主要原因是湖陸熱力性質差異,B正確。故選B。(3)該日鄱陽與進賢的風向轉換時間相似,則鄱陽的風向轉換時間就是進賢的風向轉換時間,該日18時進賢的風向為偏北風,風由湖泊吹向陸地,所以鄱陽的主要風向也是由湖泊吹向陸地,為偏西風,C正確。故選C。16.答案:(1)走向:東北—西南。理由:該地地處我國西南地區(qū),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故通風走廊的基本走向為東北—西南走向。(2)交通用地:地面平坦,線路平直,空氣流通性好。綠化用地:植被覆蓋率高,蒸發(fā)量與蒸騰量大,對城外吹來的空氣有凈化、增濕、降溫的作用。(3)該區(qū)位于山谷地帶,受氣溫晝夜變化的影響,夜晚兩側山坡空氣降溫快,冷卻下沉,形成山風;新鮮、濕潤、涼爽的山風從山上吹到市區(qū),可彌補市區(qū)通風走廊新鮮空氣的不足,故將新鮮空氣補償空間布局于山坡上。(4)規(guī)劃前要研究熱島效應顯著的地區(qū)分布情況;保證城市風道口的環(huán)境清潔,避免在通風走廊附近布局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yè);提高城區(qū)綠地比重的同時兼顧建設用地的比重,力求經(jīng)濟效益與環(huán)境效益協(xié)調發(fā)展;保護郊區(qū)綠地、濕地及農(nóng)田不被城市用地蠶食;通風走廊附近的建筑物不能過高。解析:第(1)問,通風走廊沿盛行風方向延展才能起到最佳的作用。貴陽市位于云貴高原,地處我國西南地區(qū),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因此通風走廊的基本走向應為東北—西南走向。第(2)問,建造城市通風走廊是為了“通風”,因此建造時,一是走向盡可能與盛行風向一致;二是通道要開闊平坦,通暢。所以,通風走廊應當由大型空曠地帶連成,如主要道路、相連的休憩用地、綠化帶、非建筑用地、建筑線后移地帶及低矮樓宇群等。交通主干道地面平坦,線路平直,空氣流通性好;綠化帶植被覆蓋率高,蒸發(fā)量與蒸騰量大,對城外吹來的空氣有凈化、增濕、降溫的作用。第(3第14頁共14頁
)問,通風走廊是利用熱力環(huán)流促進空氣的流通,主要用于促進城區(qū)內外的熱交換和城區(qū)污染物的擴散。該地位于山谷地帶,受氣溫晝夜變化的影響,夜晚兩側山坡空氣降溫快,冷卻下沉,形成山風,新鮮、濕潤、涼爽的山風從山上吹到市區(qū),可彌補市區(qū)通風走廊新鮮空氣的不足,因此將新鮮空氣補償空間布局于山坡。第(4)問,城市規(guī)劃是綜合性的規(guī)劃,因此在規(guī)劃時既要考慮通風走廊的效率最優(yōu)化,也要考慮城市建設的最優(yōu)化。通風走廊的空氣引導通道是走廊的中心地帶,也是地勢最低處,建筑物過高會對流動空氣造成阻擋,削弱通風走廊的作用;距離空氣引導通道漸遠,建筑物高度不斷增大,可提高建設用地的利用率。第14頁共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