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電大《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期末考試題庫及答案名詞:1.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答:按照某種途徑,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認識學前教育現(xiàn)象和建構學前教育理論的過程2.文獻綜述答:是對某個時期或某個專題的若干文獻進行系統(tǒng)組織和敘述性概括3.抽樣答:是從所研究對象的全體中,按照某種規(guī)則抽取一部分被試的方法4.假設答:又稱假說,是研究者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所研究的問題預先賦予的某種答案,是對研究結果的預測,是對課題涉及的主要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設想5.無關變量答:又稱“控制變量”,指與特定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量,即除了研究者操縱的自變量和需要測定的因變量之外的一切變量6.結構性訪談答:訪談者按統(tǒng)一的設計要求和事先規(guī)定的訪談內(nèi)容依次向訪談對象提問,并要求受訪者按規(guī)定的標準回答提問的正式訪談7.教育行動研究答:教育行動研究特定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專業(yè)工作者(通常指教師)用以改善教育專業(yè)實踐,實現(xiàn)教育理想的行動研究8.質的研究答: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簡答:9.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答:(1)確定研究課題(2)查閱文獻(3)設計研究方案(4)搜集資料(5)分析研究資料,得出結論(6)闡述出研究成果,撰寫論文10.問題的來源?【可能是填空】答:(1)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2)在閱讀中萌生問題(3)在交談中激發(fā)問題11.課題選擇的一般步驟?答:(1)調查研究,選擇研究方向(2)總結提煉,確立研究課題(3)決定研究的方法(4)分析梳理,明確研究目標(5)課題論證12.好的研究課題的特征有哪些?答:(1)問題必須有價值(2)問題必須是清楚的(3)問題必須具體明確(4)問題要新穎,有獨創(chuàng)性
(5)問題要可行性(6)問題要符合道德13.學前教育研究方案的設計有哪些內(nèi)容?答:(1)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2)研究的意義與價值(3)研究的方法與步驟(4)研究的成果14.信度的類型有哪些?答:(1)標準關聯(lián)觀察者的信度(2)觀察者間的信度(3)觀察者內(nèi)部信度15.學前教育觀察實施的步驟?答:(1)確定觀察的問題(2)制定觀察計劃(3)選擇合適的觀察方法(4)進入觀察現(xiàn)場(5)觀察記錄16.進入觀察現(xiàn)場需注意什么?答:(1)盡可能注意不干預觀察對象的活動(視情況決定完全參與還是完全觀察)(2)保持中立、謹慎的態(tài)度,以證明研究者得誠信(3)定量觀察,必須攜帶筆記記錄(4)研究者要講究觀察記錄的方式方法(5)做好突發(fā)事件的預案17.問卷設計的準則有哪些?答:(1)相關原則(2)簡潔原則(3)禮貌原則(4)方便原則(5)定量準確原則(6)選項窮盡原則(7)拒絕術語原則(8)非導向性原則(9)適合身份原則18.訪談的特點有哪些?答:(1)整個訪談的過程是訪談者與受訪者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過程(2)訪談研究是訪談者主動與受訪者建立積極信賴關系的人際交往過程(3)訪談研究具有特定的科學目的和一整套設計、編制和實施的原則19.教育行動研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有可能是填空】答:(1)以“探究------介入”作為行動的主旨(2)以研究者自身做為研究對象(3)行動研究的自我反思特征(4)建立協(xié)同參與的學習共同體(5)教育行動研究的有效性追求(6)強調倫理關系的建立(7)教育行動研究是公開形式的探究20.教育行動研究的六個階段?【可能是填空】
答:(1)研究目的與問題的起始(2)計劃(3)協(xié)同合作(4)行動(是核心環(huán)節(jié))(5)評價問題(6)報告21.學前教育科研的特點?答:(1)從研究對象來看,研究的是學前教育現(xiàn)象,特別是學前兒童(2)從研究過程來看,從教育過程中來,到教育過程中去(3)從研究內(nèi)容來看,有廣義和狹義之別(4)研究的學科性質:社會科學,自然科學(5)研究方法特殊性:特殊的觀察、側量、實驗手段需要多種方法的整合研究【選擇,考試時給個例子看是什么研究】22.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分類?答:(1)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2)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3)其他分類23.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選擇】答:(1)思辨的方法類【歷史法、文獻法、總結經(jīng)驗法】(2)實證類【調查法(問卷調查、訪談)、實驗法、觀察法】24.問題產(chǎn)生的一般思維策略?答:(1)變換思考的角度(同層變換、異層變換)(2)懷疑25.確立研究課題的策略或方法?答:(1)縮小策略(2)擴展策略(3)分析策略26.重要課題往往要論證哪兩次?答:(1)立項論證(2)開題論證27.操作性定義都有哪幾種描述法?【出題可以出給例子,確定是哪種描述】答:(1)條件描述法(2)指標描述法(3)行為描述法28.【M】專著【C】論文集【N】報刊【J】雜志【D】學位論文29.文獻閱讀有哪些原則?答:(1)順序性原則(2)計劃性原則(3)批判性原則(4)同時性原則30.文獻檢索的方法有哪些?答:(1)順序法(2)逆查法(3)追溯法(4)抽查法31.文獻綜述的類型有哪些?答:(1)目錄性綜述(2)文摘性綜述(3)分析性綜述32.新課題的綜述,引用文獻在五年以內(nèi)
32.用于發(fā)表的綜述,參考文獻至少在6、7篇以上33.抽樣的方法有哪些?答:(1)概率抽樣(簡單隨機抽樣、系統(tǒng)隨機抽樣、分層隨機抽樣、整群隨機抽樣)【考試時會給個例子,然后一一對應的說明是哪種抽樣】(2)非概率抽樣34.核心概念【考試時會出個論文題目然后挑核心概念是什么】35.假設是研究的核心,也是研究的前提36.根據(jù)假設的方式可分為歸納假設和演繹假設37.如何出研究假設(研究假設的方法)?答:(1)演繹法(2)歸納法(3)類推法(4)有因推果的方法38.觀察法是最適合幼兒,是幼教科研的最基本方法39.觀察的類型?答:(1)有結構觀察與無結構觀察(2)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3)自然觀察與實驗觀察40.根據(jù)研究者的情景條件,可把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41.問題的類型有哪些?答:(1)開放式問題(2)封閉式問題(3)半封閉式問題42.訪談研究的類型?答:根據(jù)研究者是否對訪談過程進行控制和訪談是否使用經(jīng)過嚴格設計的問卷和提綱(1)結構性訪談(2)非結構性訪談43.自然情景是質的研究資料的直接來源,研究者是獲得研究資料的工具44.質的研究資料一般是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來收集的45.研究報告寫作格式與技巧?答:(1)題目(2)前言(3)方法(4)結果【正文部分】(5)討論(6)結尾【參考文獻、附錄】46.研究報告或論文的題目包括哪些?答:(1)標題(2)署名(3)摘要(4)關鍵詞【3~~~~5個】其他47.寫一個觀察提綱:(1)觀察誰(2)觀察什么(3)什么時間觀察(4)觀察的地點(5)觀察的方式或方法48.寫一個問卷調查步驟答:標題、前言(封面信)、指導語、基本情況、問題及選擇答案結束語49.寫一篇訪談步驟答:導語、表頭、正題、結束語簡答題1.一般途徑:通過對人類教育行為仔細、認真觀察;教育工作實際需要;探討各種教育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探討經(jīng)驗事實與已有理論之間的矛盾;廣泛的查閱文獻,或者是在對他人成果的研究考察中受到啟發(fā),發(fā)現(xiàn)研究問題;交叉學科所產(chǎn)生的空白區(qū)等。
2.科學研究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是很復雜的,正確劃分問題的類別,對于確定研究問題具有指導意義。這些類別有⑴科學問題與非科學問題。(2)有意義問題與無意義問題(3)常規(guī)問題與突破常規(guī)問題(4)具體問題與抽象問題。3.確定研究問題的三原則:(1)價值性原則,即問題是否在理論與實用上有價值;(2)科學性原則,即問題是否有一定的科學理論為依據(jù);(3)可行性原則,即是否具備客觀條件、主觀條件、人力、物力、理論準備等。4.語文智慧、邏輯一數(shù)學智慧、空間智慧、肢體一動覺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nèi)省智慧、自然觀察智慧、存在智慧。5.教會學生認知即讓學生學會學習與自我成長的期望。教給學生學會主動求知能力。改變以教師中心,學生被動受教的教學傳統(tǒng),形成以學生為中心,啟發(fā)學生主動求知,繼而學到:⑴從陳述性知識到程序性知識;⑵從認知學習到認知策略;⑶從書本知識到生活應用;⑷從原理原則的理解到獨出心裁的創(chuàng)造;⑸學會運用最新信息科學技能獲取新知;⑹從學習心得中養(yǎng)成主動求知的興趣與意志,進而奠定以后從事獨立研究高深學術專業(yè)的心理基礎。6.觀察的目的性、計劃性、觀察對象的自然性、觀察的客觀性和觀察的直接性。觀察法對教師的功用是了解學生。具體的應用場合有:(1)對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觀察;(2)對學生課外活動的觀察,包括課間的活動、午間的活動、課外活動時間里的活動等;(3)對學生家庭的觀察。具體的應用對象有:(1)全班學生;(2)小團體或者小組;(3)個別學生,特別是需要重點了解的學生。具體的應用內(nèi)容有:(1)學習與思維活動;(2)人際交往活動與互動行為;(3)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現(xiàn)等。7.在觀察的準備階段和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論的準備。愛因斯坦說:“你能不能觀察到眼前的現(xiàn)象取決于你運用什么樣的理論,理論決定著你到底能夠觀察到什么?!痹诮逃I域,觀察者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理論水平非常重要。例如,一個觀察者,如果持有的是傳統(tǒng)的舊觀念,他會觀察教師的語言、儀表、板書,看他講授是否科學、有條理等,如果以持有“促進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中心”的觀點,他的觀察重心是學生,會注意學生的表情、行為、神態(tài),關注學生的獨特理解、語言和師生之間的互動等。同時理論不僅決定觀察什么,也會影響觀察之后的分析內(nèi)容和評價方法。8.位置的選擇包括兩個因素:方位和距離。方位是指觀察者如何面對被觀察者;距離是指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遠近。一般說來,觀察者要面對被觀察者,距離要合適,不能太近,也不太遠。太近,會對被觀察者產(chǎn)生心理上的壓力與干擾;太遠,又看不清楚。所以,距離合適的標準是:第一,保證被觀察的現(xiàn)象能夠清晰地落在觀察者的視野內(nèi);第二,保證被觀察者保持常態(tài),不受干擾。9.第一,觀察者的推論。應該將事實與推論區(qū)別開來,觀察者在進行推論的時候,應該給出相應的證據(jù),仔細檢查自己的前設,說明自己是如何得出這個推論的。第二,觀察者的心情。觀察者在觀察時的心情會對觀察的內(nèi)容和效果產(chǎn)生影響,消極情緒會給事實帶上陰影,觀察者可以把這些情緒記錄在個人的方法筆記中。第三,敘述方式。如果敘述不當,會給讀者一種錯覺,好象這也是觀察者看到的“事實”。10初步整理的任務是:對記錄進行修補。例如,改掉明顯錯誤的地方,補充遺漏的資料,對當時概括的記錄進行細節(jié)補充使之豐滿,對當時沒有記錄下來的資料及時進行回憶并記錄等。初步整理的目的,是使觀察記錄完整、清楚、準確,為進一步分析活動提供資料。11.觀察的標準:(1)真實,即要注意避免個人偏見、“先入為主”的觀念,同時善于識別“假象”。(2)全面系統(tǒng)地觀察,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一切聯(lián)系,不能只抓住一些孤立的個別的現(xiàn)象。(3)對發(fā)展過程進行動態(tài)的觀察,不要只抓一兩次的現(xiàn)象就做分析。12.題目難度項目分析又稱題目分析,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質的分析,一個是量的分析,前面題目編輯中提出的一般原則、題目的內(nèi)容,形式,取材的適切性方面進行分析,這是質的分析。所謂量的分析就是指通過題目預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確定題目難度,區(qū)分度以及被試對各種答案的反應情況。13.這些因素有:(1)指導語與測驗的情境,(2)測試焦慮,(3)練習與應付技巧,(4)反應方式,(5)反應心向。以上所舉種種影響測驗結果的因素,都須在施測測驗時,或恒定或消除,這樣才能使反應的結果可靠。14.(1)選擇項目(題目)時首先要注意測驗的目的、功能、性質,分析項目是否能夠測定所需要的特征,項目(題目)
的性能好壞是相對的,但應最大可能地體現(xiàn)測驗的目的、功能及性質。(2)選擇區(qū)分度高的題目,但有時為兼顧測驗功能,在學科成就測驗中有一些區(qū)分度較低、但內(nèi)容十分重要的題目也應選入。區(qū)分度較高是指區(qū)分度指數(shù)在0.30以上。(3)題目的難度一般要適中,最好是按正態(tài)分布原則選擇不同難度題目,即難度適中(0.40-0.60)之間的題目數(shù)量多些,較易或較難的題目數(shù)量少些,這樣集合的測驗區(qū)分度會很好,對于不同類型的被試都能加以鑒別。而對于選拔測驗,一般難度要大些。(4)所選題目要與當初的編題計劃對照,看是否各部分的題目都能按比率選入,同時還要看項目數(shù)量是否適合測驗所限定的時間,過長或過短都不好。項目的編排要合理,一般開頭安排些難度較小的項目(題目),這樣有利于被試了解回答方式,并建立完成測驗的信心。有兩種方式安排題目,一是并列直進式:將測驗性質相同的題目的組成一個分測驗,這樣可分成若干分測驗,而各分測驗都是按由易到難排列題目。二是混合螺旋式,即將各類性質的題目,依難度分成不同的層次,再將不同性質的題目予以組合,交叉排列,題目難度漸次增加,這樣做可以維持被試回答問題的興趣,使各類題目均有循序反應的機會。10.預測應注意以下幾點:(1)預測的對象應是將來正式應用測驗團體的一個隨機樣本,取樣時應注意代表性,一般人數(shù)400人左右為宜。(2)預測的情境應與未來正式施測的情境相同。(3)預測時一般時間可稍長些,應使受測者有足夠的時間回答,這樣可得到反應較為充分的資料,便于統(tǒng)計分析結果。(4)在預測過程中隨時注意被試的反應,如有特殊性況應於以記錄,這樣便于以后正式應用時參考。11.測驗的客觀性是關于測驗系統(tǒng)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包括三方面:測驗刺激的客觀性、量化的客觀性、推論的客觀性。1212.制定常模大概有以下三步:(1)確定有關的常模團體。清楚界定常模團體,如性別、年級、職業(yè)、地區(qū)、民族、文化程度等。(2)常模團體是所要測驗群體的一個代表性樣本,而制定常模時所取的樣本必須是常模團體的一個代表性取樣,樣本大小要適當。(3)注意常模的時間特性。13.計算復本信度應注意以下幾點:(1)復本必須是真正的復本,其相關又稱作等值系數(shù)。從理論上講如果復本等值,其相關系數(shù)應當很高,根據(jù)等值系數(shù),又可反推兩個測驗是否是等值的復本,即等值系數(shù)越高,說明該二測驗是等值復本,而二者之間實際所得差異可認為是取樣的差異。(2)復本測驗可同時連續(xù)施測,也可間隔一定時間施測。所得相關系數(shù)稱為等值系數(shù),或穩(wěn)定系數(shù),它反映內(nèi)容與時間兩個方面的變異。(3)從測驗理論上考察復本信度,認為是檢驗信度的一種最好方法,它可克服練習,記憶等因素造成的誤差,但有時有“學會學習”即學會如何做測驗的遷移效應,需要很好地加以控制。(4)測驗復本編制起來比較麻煩,需要考慮很多項目。14.標準化的內(nèi)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內(nèi)容,(2)施測,(3)測驗分數(shù)組合,(4)常模。15.區(qū)分度又稱鑒別度,對于區(qū)分度分析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題目內(nèi)部一致性分析,即檢查個別試題與整個測驗之內(nèi)間的一致性,另一個是外在效度的分析,在于檢驗每一個題目是否具有預定的某種鑒別作用,它依外在效標為依據(jù),(例如學業(yè)成績,工作表現(xiàn)或評定的分數(shù))其兩個方面的分析方法相同,有下列兩種:⑴計算題目得分(反應)與測驗總分之間的關聯(lián)性—相關系數(shù)表示,因計分方式不同有不同的相關方法。(2)比較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個別題目上通過的百分比,求區(qū)分度指標。16..問卷法的優(yōu)點:(1)用問卷法收集資料,可不受人數(shù)限制,因此,抽樣范圍較廣,在時間,經(jīng)費方面,也比直接調查訪問較為經(jīng)濟。(2)此法只需印刷費、郵費,所費不多,且易行。(3)問卷法可令被調查者有充分考慮的時間,不受別人干擾,并自由地表示意見,其結果將更為可靠。(4)所擬問題可盡量求其細密,凡在訪問時不能直問,或問而不易得到真確回答的事項,皆可在問卷上得到較為滿意與可靠的答案。問卷法的缺點:(1)問題含糊不清,便不能得到確實的回答。(2)所選樣本,若不能代表某種團體的意見,其結果將不可靠,亦即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而問卷法由于問卷的回收率較低,使樣本的代表性難于保證。(3)問題太多會令填答者生厭,故而置之不理,若問題太少,卻又無法達到研究的目的。(4)問題設計的不理想時,會散漫零亂,不易整理,且難以應用統(tǒng)計方法分析和對結果進行科學解釋。(5)當填答者不合作、言不由衷時,所得結果會不可靠。(6)有些事情非常復雜,不能用問卷的簡單問答所能表明。拉丁方設計的特點是:①每個因素在每個被試的實驗次數(shù)相同;②每個順序在每個因素的實驗次數(shù)相同;③每個順序在每個被試的實驗次數(shù)相同。故拉丁方設計能夠抵消實驗中因實驗順序、被試差異等所造成的無關變量效果。 9.影響構想效度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理論上的構想之代表性不充足,二是構想之代表性過寬,以致包括了無關的多余事物。四、
1.(1)自變量的操作定義,(2)規(guī)定自變量的的不同水平(檢查點或實驗處理)。 2.(1)規(guī)定好反映的操作定義,(2)因變量應具備的特點,(3)反映指標的平衡?! ?.這些變量應該作為無關變量處理,控制方法:(1)用指導語控制,(2)主試對待被試者的態(tài)度應予規(guī)范化,(3)雙盲實驗法,(4)控制被試者的個體差異,(5)實驗組控制組法。 4.(1)操作控制的方法(無關變量的消除和無關變量保持恒定),(2)設計控制的方法(無關變量效果的平衡、無關變量的抵消、隨機化方法和配對法、統(tǒng)計方法)?! ?.影響內(nèi)在效度的一些因素:⑴歷史因素;⑵選擇,這是指沒有用隨機取樣的方法選擇實驗對象或進行分組;⑶成熟,是指隨著時間的經(jīng)過,被試者內(nèi)部發(fā)生改變,而影響了實驗結果的真實性;⑷測驗經(jīng)驗的成長,測驗經(jīng)驗是指對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測驗量表的應答技巧;⑸測量工具的穩(wěn)定性;⑹統(tǒng)計回歸因素,是指在取樣時,選取某些特質位于兩極端的被試,而這些被試在前后兩次測試時,出現(xiàn)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被試其得分向中間回歸;⑺被試亡失;⑻選擇與成熟之交互作用,選擇不同被試可能與成熟之間存在交互作用,故也影響效度;⑼前測與實驗處理的反作用效果;(10)霍桑效應、安慰劑效應、要求特征;(11)疲勞因素,由重復安排實驗所產(chǎn)生的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上述幾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實驗結果的內(nèi)在效度,在研究設計上應予以嚴格控制?! ?.影響統(tǒng)計結論效度的因素:⑴統(tǒng)計檢定力低(決定統(tǒng)計檢定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有:a、樣本大小,樣本小統(tǒng)計檢定力低。b、顯著性水平α的大小。α越小,β錯誤就越大,統(tǒng)計檢定力降低。因此顯著性水平α的大小要合適,一般為.05,但有些研究其統(tǒng)計推論錯誤不會造成嚴重后果或教育方面的研究,允許顯著性水平α為0.10。c、因變量的誤差變異(標準差)的大小,標準差越大,標準誤也大,達到顯著水平時,β錯誤增大。以上因素會影響統(tǒng)計檢驗能力,使之偏低,易犯第二類型錯誤。)(2)選用的統(tǒng)計方法依據(jù)的各種假設條件滿足的程度。例如一般統(tǒng)計方法建立在隨機變量的基礎上,若數(shù)據(jù)本身不是隨機變量,此時所用統(tǒng)計方法的依據(jù)不能滿足,因而,其統(tǒng)計結論效度自然降低或沒有效度。再如Τ檢驗,u檢驗,方差分析等都要求數(shù)據(jù)為隨機的等距或等比的變量,總體分布為正態(tài),其抽樣分布亦為正態(tài)分布或Τ分布,或方差齊性,才可應用。(3)多重比較和誤差變異(如果實驗誤差太大,標準誤也大,實驗處理的層次增加,摒棄虛無假設的可能性增加,α錯誤也增加。)(4)測量工具的信度;(5)實驗處理執(zhí)行的信度,即實施實驗時遵守設計要求的程度。(6)實驗環(huán)境內(nèi),無定性非相關事故的影響;(7)被試者的隨機變異?! ∩鲜龊笏姆N因素,皆影響誤差變異的大小,如果誤差變異增大,使β錯誤(Ⅱ型錯誤)增大,如果誤差變異太小,又易犯第Ⅰ類型(α)錯誤,因此,選擇好樣本,嚴密研究設計,選擇正確的統(tǒng)計檢驗方法,利用可靠的測量工具等會增加統(tǒng)計結論效度?! ?.(1)克服實驗的過份人工情景化;(2)增加樣本的代表性,這要求取樣時一定注意隨機化和代表性問題,增加取樣的層次,會使樣本代表性增大。另外,研究推論的范圍不要超出取樣的范圍和層次;(3)保證測量工具的效度,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種工具,必須能夠正確的表達或顯示所欲測定的特質,無論是儀器,還是教育測驗量表,必須有效,才能保證研究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