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質的簡單運動章末2一、單選題1.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關于速度公式V=S/t,理解正確的是 ( )A. 物體通過路程越長,速度就越大 B. 物體時間越短,速度就越大C. 物體通過路程越長,時間越大,速度越大 D. 速度由路程和時間的比值表示,大小不變2.短跑運動員5秒跑了50米,羚羊奔跑速度是20米/秒,汽車的行駛速度是54千米/小時,三者中運動最快的是( )A. 羚羊 B. 汽車 C. 運動員 D. 羚羊和汽車3.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內,放在小桌上的茶杯相對于下列哪個物體是運動的?( )A. 這列火車的車廂 B. 坐在車廂椅子上的乘客 C. 從旁邊走過的列車員 D. 關著的車門4.關于參照物,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只有地面上靜止的物體才能被選作參照物B. 只有地球上的物體才能被選作參照物C. 任何物體都可以作為參照物,但在具體選擇時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D. 研究物體的運動,選擇太陽最合適,因為太陽是真正不動的物體5.攝影師抓拍到了一個有趣的場面(如圖):一只烏鴉站在飛翔的老鷹背上休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以烏鴉為參照物,老鷹是靜止的 B. 以地面為參照物,烏鴉是靜止的C. 烏鴉、老鷹飛行的快慢相同,它們相對靜止 D. 以地面為參照物老鷹是運動的6.甲、乙兩列火車并排地停在車站,過了一會兒,甲車內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樹木向東移動,乙車內的乘客看到甲車未動,那么,站在站臺上的鐵路工人看到的是( )A.甲、乙兩車都向東運動B.甲、乙兩車都以相同速度向西運動C.乙車未動,甲車向西運動D.甲車未動,乙車向東運動7.短跑運動員5s跑了50m,羚羊的奔跑速度是20m/s,汽車的行駛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 )10,A. 汽車,羚羊,運動員 B. 羚羊,汽車,運動員C. 運動員,汽車,羚羊 D. 運動員,羚羊,汽車8.下列物理量的估測中,最接近實際的是( )A. 人的步行速度約為10m/s B. 普通教室的高度約為3mC. 九年級物理課本質量約為30g D. 普通教室一盞日光燈的額定功率約為200W二、多選題9.坐在汽車里的乘客、司機和路旁的孩子們有如圖所示的對話,正確的是( )A. 孩子們認為汽車前進得快,是以地面為參照物的B. 不論選什么作為參照物,乘客都是不動的C. 司機說乘客沒動,是以汽車為參照物的D. 畫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判斷運動與否的10.小明一家五一開車去旅游,汽車勻速行駛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與行駛的汽車為參照物,小明是運動的B. 汽車緊急剎車時小明向前傾,是因為受到了慣性的作用C. 用手拍打座椅時,手有疼痛感,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 關閉發(fā)動機后,汽車由于受阻力的作用,最終將停下來11.關于運動和靜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加油機在空中給授油機加油時,它們是相對靜止的B. 卡車和聯合收割機收割莊稼時,它們是相對運動的C. 兩輛賽車在賽道上行駛時,它們是相對靜止的D. “天宮一號”與“神州八號”對接過程中,它們是相對靜止的三、填空題10,12.“刻舟求劍”是每一位同學都熟悉的典故,楚人之所以沒有通過“刻舟”而求得劍,是因為以“舟”為參照物,劍是________ 的而不是________ 的.13.人步行的速度大約是1.2m/s,表示的物理意義是________ ;某同學家距學校600m,他以此速度從家步行至學校需要的時間是________ s;以該同學身上背著的書包為參照物,他是________ 的(填“運動”或“靜止”).14.探月衛(wèi)星“嫦娥1號”于2007年10月發(fā)射成功,目前正在繞月運動,若以地球為參照物,該衛(wèi)星是________的(選填“靜止”或“運動”).衛(wèi)星在太空勻速飛向月球的過程中,其動能________(選填“減小”、“不變”或“增加”).當繞月衛(wèi)星距地球指揮中心的距離為3.9×105km時,地球指揮中心發(fā)射一個指令,經________s鐘可到達衛(wèi)星.15.在測平均速度的實驗中(如圖),斜面應選擇較小坡度,這樣設計是為了實驗中便于測量________.若秒表每格為1s,則該實驗中,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實驗中,小車通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車通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6.(2017•常州)陽湖中學龍舟隊參加市300m龍舟賽,前150m的平均速度為3m/s,后150m的平均速度為5m/s,全程的平均速度為________m/s,賽道終點前方留有一段長長的水道,這是因為________.四、解答題17.據報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一名法國飛行員在2000m高空飛行時,發(fā)現飛機玻璃窗邊一小昆蟲在游動,他順手抓過來一看,??!竟然是一顆子彈,這件事發(fā)生的可能性是什么.五、實驗探究題18.某物理興趣小組利用帶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車和數值鐘“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如圖所示,圖中顯示的是他們測量過程中的小車在甲、乙、丙三個位置及其對應時間的情形,顯示時間的格式是“時:分:秒”(1)請你根據圖示完成下表:10,小車由甲至乙小車由乙至丙小車由甲至丙路程s/cm0.26________ ________ 時間t/s________ 4________ 平均速度v/(cm/s)________ ________ 0.15(2)分析表中的數據,小車全程是做勻速運動嗎?為什么?(3)該實驗所用的測量工具是________ 和________ .19.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實驗.(1)該實驗目的是練習用________和________測平均速度.(2)該實驗原理是________(3)實驗時觀察到,小車沿斜面頂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運動是________直線運動.(選填“勻速”或“變速”)六、綜合題20.汽車在出廠前要進行測試.某次測試時,先讓汽車在模擬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駛500s,緊接著在模擬公路上以72km/h的速度行駛100s.求:(1)該汽車在模擬公路上行駛的路程;(2)汽車在整個測試中的平均速度.10,答案解析一、單選題1.【答案】D【解析】【分析】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運動方向都是不變的,而速度的大小與物體通過的路程和運動時間無關。實際上對于勻速直線運動,時間t是原來的幾倍,路程s就是原來的幾倍,其速度V=S/t是不變的.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是個定值,即路程與時間的比值是個定值,也即路程與時間成正比。而選項A、B、C中的說法屬于不能真正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故選D?!军c評】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讓學生明白,不能只站在純數學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應考慮它的物理意義。2.【答案】A【解析】【解答】解:短跑運動員的速度:v===10m/s;羚羊的速度是20m/s;汽車的速度:54km/h=54×m/s=15m/s;速度從小到大排列為:運動員、汽車、羚羊.故選A.【分析】(1)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2)1m/s=3.6km/h.(3)根據v=進行計算.3.【答案】C【解析】【解答】解:車廂小桌上的茶杯與火車的車廂、坐在車廂椅子上的乘客、關著的車門之間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以火車的車廂、坐在車廂椅子上的乘客、關著的車門為參照物,它是靜止的;以從桌旁走過的列車員為參照物時,茶杯與列車員之間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所以茶杯相對于列車員是運動的,故C正確.故選C.【分析】在研究任何物體的運動時都要先選定一個參照物,物體的運動都是相對于參照物的,參照物不同則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4.【答案】C【解析】【解答】解:參照物可以按需要可以任意選擇(除研究對象以外),可以選擇靜止的物體做參照物,也可以選擇運動的物體為參照物,具體選哪一種物體為參照物,是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的.故選:C.【分析】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人們事先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參照物的選擇是可以任意的,但為了研究問題方便,應選擇最合適的參照物.5.【答案】B【解析】【解答】解:A、以烏鴉為參照物,老鷹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老鷹是靜止的,故A敘述正確;10,BD、以地面為參照物,烏鴉和老鷹的位置都發(fā)生變化,所以烏鴉和老鷹都是運動的,B敘述錯誤,D敘述正確;C、烏鴉、老鷹飛行的快慢相同,它們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它們相對靜止,故C敘述正確.故選:B.【分析】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這個物體與所選參照物之間是否有位置變化;若位置有變化,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運動的;若位置沒有變化,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靜止的.6.【答案】B【解析】【解答】甲車乘客看到樹木向東移動,即以樹木為參照物,則甲車是向西運動的,即甲車相對于靜止的工人來說是向西運動的.而乙車中的乘客看到甲車未動,即甲、乙兩車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由于甲車是向西運動的,即乙車相對于工人也是向西運動的.故答案為:B.【分析】參照物:在研究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選作標準的物體(或者說被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即看該物體相對于所選的參照物位置是否發(fā)生改變即可.7.【答案】C【解析】【解答】短跑運動員的速度是v1=s/t=50m/5s=10m/s;羚羊奔跑速度是20m/s;汽車的行駛速度是54km/h=54/3.6m/s=15m/s.比較可知,所以速度從小到大的順序是運動員、汽車、羚羊,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分析】本題考查了速度的換算,換算過程注意原單位和目標單位之間的換算進率.,統一成相同單位后再進行比較.8.【答案】B【解析】【解答】A、人的步行速度約為1.1m/s;達不到10m/s;故A錯誤;B、普通教室的高度與一層樓高接近,約3m,故B正確;C、九年級物理課本質量約300g,遠大于30g;故C錯誤;D、教室一盞日光燈的額定功率約為40W,達不到200W;故D錯誤;故選B?!痉治觥渴紫纫獙x項中涉及的幾種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二、多選題9.【答案】A,C【解析】【解答】A、以地面為參照物,汽車運動速度較快,A說法正確;B、若都以地面為參照物乘客與地面間的位置在變化,乘客是運動的,所以B說法錯誤.C、以汽車為參照物,乘客與汽車之間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乘客是靜止的.所以C說法正確.D、司機說乘客沒動,是以汽車為參照物的,故D說法錯誤.故選AC.【分析】運動與靜止是相對的,同一物體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同,圖中問題所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說法.10.【答案】C,D10,【解析】【解答】解:A、小明和汽車之間沒有發(fā)生位置的改變,以自己乘坐的汽車為參照物,小明是靜止的.故A錯誤;B、小明和汽車一起行駛,汽車急剎車時,小明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小明會向前傾.但不是受到慣性.故B錯誤;C、手拍打座椅時,手對座椅有力的作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座椅對手施加反作用力,所以手有疼痛感.故C正確;D、關閉發(fā)動機后,汽車在阻力的作用下,使速度減小,最終將停下來.故D正確.故選CD.【分析】(1)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關鍵是看物體和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是否發(fā)生改變,如果發(fā)生改變,物體是運動的,否則是靜止的;(2)小明坐在汽車里和汽車一起行駛,當汽車急剎車時,小明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慣性是物體具有的性質,不是力;(3)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之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11.【答案】A,D【解析】【解答】A、加油機在空中給受油機加油時,它們必須保持相對靜止,該選項說法正確;B、卡車和聯合收割機收割莊稼時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時,它們的相對位置不發(fā)生改變,故是相對靜止的,該選項說法不正確;C、兩輛賽車在賽道上行駛時,沒有指明兩輛賽車運動速度和方向,因此不能說它們是相對靜止的,該選項說法不正確;D、“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對接時,它們的相對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故它們是相對靜止的,該選項說法正確.故選AD.【分析】判斷物體是否運動就看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是否發(fā)生變化,位置發(fā)生變化則物體運動,位置不發(fā)生變化,則物體靜止.三、填空題12.【答案】運動;靜止【解析】【解答】判斷物體是否運動和如何運動,要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fā)生變化。以“舟”為參照物,劍的位置發(fā)生了改變,是運動的而不是靜止的.故答案為:運動,靜止。【分析】參照物的選擇決定了物體的運動情況,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就可能不同。13.【答案】人1s通過的距離為1.2m;500;靜止【解析】【解答】解:①人步行的速度大約是1.2m/s,表示人1s通過的距離為1.2m;②從家步行至學校需要的時間是t===500s;③以該同學身上背著的書包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故答案為:人1s通過的距離為1.2m;500;靜止.【分析】①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通過的路程叫速度;10,②已知人步行的速度和路程,利用t=得到需要的時間;③運動方向和速度都相同的兩個物體,以對方為參照物,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14.【答案】運動;不變;1.3【解析】【解答】解:衛(wèi)星在太空勻速飛向月球的過程中,其質量不變、速度不變,所以其動能不變.地球指揮中心用電磁波向衛(wèi)星發(fā)射指令,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c=3×108m/s,所以,地球指揮中心發(fā)射的指令到達衛(wèi)星的時間為:t= =1.3s.故答案為:運動,不變,1.3.【分析】探月衛(wèi)星繞月運動,月亮繞著地球運動,所以以地球為參照物,該衛(wèi)星的位置不斷發(fā)生變化,即以地球為參照物該衛(wèi)星是運動的.根據速度公式進行計算.15.【答案】時間;0.2;小于【解析】【解答】解:(1)實驗中斜面應保持較小的坡度,這是為了便于測量時間;(2)小車運動距離s=0.5m+0.5m=1m,t=5s,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v===0.2m/s;(3)上半程平均速度:v1==≈0.17m/s,下半程平均速度:v2===0.25m/s,v1<v2,所以小車通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車通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故答案為:時間;0.2;小于.【分析】(1)斜面坡度越小,小車速度變化越慢,小車運動時間越長,越方便時間的測量;(2)從圖中秒表讀出小車通過全程所用時間和小車運動距離,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3)求出前半程、后半程所用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16.【答案】3.75;龍舟具有慣性【解析】【解答】解:設總路程為s,則前、后一半路程均為150m,由v=可得:前一半路程用的時間t1═==50s,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時間t2===30s,物體全程時間:t=t1+t2=50s+30s=80s,全程平均速度:v====3.75m/s.龍舟沖過終點,由于慣性,龍舟要保持它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不能立即停下來,所以賽道終點前方留有一段長長的水道.故答案為:3.75;龍舟具有慣性.【分析】設總路程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時間t1,后一半路程用的時間t2,則總時間為t=t1+t2,用公式v=計算出平均速度.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10,四、解答題17.【答案】解:子彈在飛行員臉旁,飛行員能夠順手抓住,說明子彈和飛行員之間保持相對靜止,即二者之間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滿足這種情況的條件是子彈和飛機運動的方向相同,并且二者的速度也一樣.【解析】【分析】當兩個運動的物體相對靜止時,這兩個物體運動的方向和速度應該相同,這樣它們之間的位置才能不發(fā)生變化五、實驗探究題18.【答案】(1)0.64;0.9;2;6;0.13;0.16(2)小車的全程不是勻速運動|因為小車速度越來越大(3)刻度尺;鐘表(秒表)【解析】【解答】①由圖示可知,小車的路程:s乙丙=70.0cm﹣6.0cm=64.0cm=0.64m,s甲丙=96.0cm﹣6.0cm=90.0cm=0.9m;小車的運動時間t甲乙=6s﹣4s=2s,t甲丙=10s﹣4s=6s;小車的平均速度v甲乙===0.13m/s,v乙丙===0.16m/s,v甲丙===0.15m/s;如下表所示:小車由甲至乙小車由乙至丙小車由甲至丙路程S/m0.260.640.9時間t/s246平均速度v/(m/s)0.130.160.15②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從乙到丙的速度大于從甲到乙的速度,即從甲到丙,小車的速度越來越大,小車做加速運動,小車的運動不是勻速運動.③該實驗所用的測量工具是:需要用刻度尺測物體的路程,用鐘表(秒表)測物體的運動時間.故答案為:(1)如上表所示;(2)小車的全程不是勻速運動,因為小車速度越來越大.(3)刻度尺;鐘表(秒表)【分析】(1)根據圖示刻度尺求出小車的路程,根據圖示鐘表求出小車的運動時間,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車的平均速度,然后將數據填入表中.(2)如果物體的速度保持不變,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如果物體的速度越來越大,物體做加速運動,如果物體速度越來越小,物體做減速運動.(3)測物體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測物體的路程,用鐘表(秒表)測物體的運動時間.19.【答案】(1)刻度尺;秒表(2)v=(3)變速【解析】【解答】(1)該實驗目的是練習用刻度尺和停表測平均速度;(2)該實驗的原理是利用公式v=計算小車平均速度;10,(3)實驗時觀察到,小車沿斜面頂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運動時,速度越來越大,因此是變速直線運動。故答案為:(1)刻度尺;停表;(2)v=;(3)變速。【分析】(1)在用斜面小車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要測量小車運動的路程和時間,用到刻度尺和秒表;(2)該實驗的原理是速度公式v=進行計算;(3)小車在下滑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大。六、綜合題20.【答案】(1)解:v2=72km/h=72×m/s=20m/s,汽車在模擬公路上行駛的路程:s2=v2t2=20m/s×100s=2000m(2)解:由v=可得,汽車在模擬山路上行駛的路程:s1=v1tl=8m/s×500s=4000m,汽車在這次整個測試中的總路程:s=s1+s2=4000m+2000m=6000m.汽車在整個測試中行駛時間:t=t1+t2=500s+100s=600s,汽車在這次整個測試中的平均速度:v===10m/s.【解析】【分析】(1)根據速度公式v=的變形公式求出汽車在模擬山路、公路上行駛的路程;(2)山路上與公路上的總路程除以山路上與公路上總時間即為汽車在這次整個測試中的平均速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