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及分析化學,化學學科的分類1.無機化學2.分析化學3.有機化學4.物理化學5.高分子化學,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化學學科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形成新的學科,如配位化學、放射化學、生物化學、環(huán)境化學、環(huán)境分析化學、食品化學、農藥化學、土壤化學、植物化學等。農業(yè)院校的“無機及分析化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課。,學習方法1234課前預習,找出難點。課間認真聽講,做好課堂筆記。課后做適當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做好階段性總結,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歸納。課程成績:平時(30%)+期終考試(70%)平時:到課率,課堂練習,回答問題,參考書目1.無機及分析化學.呼世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無機及分析化學.浙江大學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無機及分析化學.南京大學《無機及分析化學》編寫組.高教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4.無機化學(上冊).武漢大學等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三版).5.分析化學.武漢大學等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五版).6.《無機及分析化學》習題解答(書后習題和補充習題).,理論教學內容及學時安排第一章氣體、溶液和膠體(8學時)化學熱力學基礎(10學時)化學反應速率(4學時)物質結構簡介(10學時)分析化學概論(6學時)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法(10學時)沉淀溶解平衡與沉淀滴定法(4學時)配位化合物與配位滴定法(8學時)氧化還原反應與氧化還原滴定法(8學時)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約共68節(jié)課,第一章第一章氣體、溶液和膠體第一節(jié)氣體第二節(jié)溶液第三節(jié)膠體,第一章第一節(jié)一、理想氣體第一節(jié)氣體理想氣體:分子本身不占體積,分子間無作用力。高溫度、低壓力條件下的實際氣體視為理想氣體。方程式:pV=nRTR=8.314Pa·m3·mol?1·K?1=8.314kPa·L·mol?1·K?1=8.314J·mol?1·K?1(Pa·m3=N·m?2·m3=N·m=J)注意:運用時單位一定要一致。,二、道爾頓(Dalton)分壓定律第一章第一節(jié)1.某組分氣體分壓力:是指該組分在同一溫度下單獨占有混合氣體的容積時所產生的壓力。2.分壓定律:混合氣體的總壓力等于各組分氣體分壓力之和。p=p1+p2+p3+······=?pi設有一混合氣體,有i個組分,pi和ni分別表示各組分的分壓力和物質的量,V為混合氣體的總體積,則pi=(ni/V)·RTp=?pi=?(ni/V)·RT=(n/V)·RTpi/p=ni/n?pi=(ni/n)·p排水集氣法中的應用!,第二節(jié)溶液廣義地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均勻混合而且彼此呈現(xiàn)分子(或離子或原子)狀態(tài)分布者均稱為溶液,溶液可以氣、液、固三種聚集狀態(tài)存在。通常所說的溶液都是指液態(tài)溶液。第一章第二節(jié)溶液由溶質和溶劑組成,被溶解的物質叫溶質,溶解溶質的物質叫溶劑。常把含量較少的組分稱為溶質,含量較多的組分稱為溶劑。,第一章第二節(jié)一、溶液濃度的表示法1.物質的量濃度單位體積的溶液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稱為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用符號cB表示,常用單位mol·L-1。2.質量摩爾濃度單位質量的溶劑中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稱為溶質B的質量摩爾濃度,用bB表示,單位是mol·kg?1。對于溶劑是水的稀溶液bB與cB的數(shù)值相差很小。,第一章第二節(jié)一、溶液濃度的表示法4.質量分數(shù)溶液中溶質B的質量mB與溶液的總質量m之比稱為溶質B的質量分數(shù)(massfraction)。3.摩爾分數(shù)(物質的量分數(shù))是指溶液中組分B的物質的量nB與溶液中總的物質的量n之比。若某一混合物為兩組分A和B,物質的量分別為nA和nB,則:xA+xB=1多組分體系?,第一章第二節(jié)一、溶液濃度的表示法5.ppm和ppb濃度主要用于極稀的溶液(環(huán)境分析、食品分析中)。ppm(百萬分濃度):表示溶質的質量占溶液質量的百萬分之幾,即每kg溶液所含溶質的mg數(shù)。如:1ppm:1g/1,000,000g溶液=1mg溶質/1kg溶液。8ppm:8g/1,000,000g溶液=8mg溶質/1kg溶液。ppb(十億分濃度):表示溶質的質量占溶液質量的十億分之幾,即每kg溶液中所含溶質的?g數(shù)。如:1ppb:1g/1,000,000,000g溶液=1?g溶質/1kg溶液。8ppb:8g/1,000,000,000g溶液=8?g溶質/1kg溶液。,第一章第二節(jié)例題1-1在100mL水中,溶解17.1g蔗糖(C12H22O11),溶液的密度為1.0638g·mL?1,求蔗糖的物質的量濃度、質量摩爾濃度、摩爾分數(shù)各是多少?解:,第一章第二節(jié)例題1-1在100mL水中,溶解17.1g蔗糖(C12H22O11),溶液的密度為1.0638g·mL?1,求蔗糖的物質的量濃度、質量摩爾濃度、摩爾分數(shù)各是多少?解:,溶液的性質有兩類:第一類:如顏色、導電性、酸堿性等,這些性質由溶質的本性決定,溶質不同則性質各異;第二類:如溶液的蒸氣壓下降、沸點升高、凝固點下降、滲透壓等則與溶質的本性無關,取決于溶液中溶質的自由粒子(可以是分子、離子、原子等微粒)數(shù)目,即濃度。后一類性質常稱為溶液的依數(shù)性,也稱為溶液的通性。在難揮發(fā)非電解質的稀溶液中,這些性質就表現(xiàn)得更有規(guī)律。第一章第二節(jié)二、溶液的依數(shù)性,一定溫度下,將純溶劑放入密閉容器中,當溶劑蒸發(fā)為氣態(tài)溶劑的速度與氣態(tài)溶劑凝聚成液態(tài)的速度相等時,達到相平衡。此時的氣體稱為飽和蒸氣,其所具有的壓力稱為該溫度下液體的飽和蒸氣壓(簡稱蒸氣壓)。純溶劑和溶液蒸發(fā)示意圖●代表溶劑分子●代表溶質分子溶液蒸氣壓下降!第一章第二節(jié)1.溶液的蒸氣壓下降若在純溶劑中加入少量難揮發(fā)非電解質時,此時會有什么結果產生呢?,拉烏爾(F.M.Raoult)定律:在一定的溫度下,難揮發(fā)非電解質稀溶液的蒸氣壓等于純溶劑的飽和蒸氣壓與溶液中溶劑摩爾分數(shù)的乘積。數(shù)學表達式為:p=p*xA兩組分的體系:xA+xB=1,xA=1–xBp=p*(1–xB)=p*–p*xB?p=p*–p=p*xB第一章第二節(jié)1.溶液的蒸氣壓下降,第一章第二節(jié)1.溶液的蒸氣壓下降?p=Kp·bB,Kp為蒸氣壓下降常數(shù)。對于稀溶液:nA+nB?nA,1000g溶劑,一杯純水和一杯溶液放入一個密閉的容器中會產生下面的現(xiàn)象!第一章第二節(jié)1.溶液的蒸氣壓下降,當某一液體的蒸氣壓等于外界壓力時液體即沸騰,此時的溫度稱為該液體的沸點。若在純水中加入少量難揮發(fā)的非電解質后,會產生什么現(xiàn)象呢?第一章第二節(jié)2.溶液的沸點升高,溶液凝固點下降溶液沸點升高!?Tb=Kb·bB?Tb=Tb?,Tb為溶液的沸點,為純溶劑的沸點;Kb為溶劑沸點升高常數(shù)(K·kg·mol?1)。第一章第二節(jié)2.溶液的沸點升高0.611,?Tf=Kf·bB?Tf是溶液的凝固點下降值,?Tf=?Tf,為純溶劑的凝固點,Tf為溶液的凝固點;Kf是溶劑的凝固點降低常數(shù)(K·kg·mol?1)。測定溶液沸點升高和凝固點降低計算溶質的摩爾質量。凝固點是指在一定的外壓下,該物質的液相和固相達到平衡共存時的溫度。從蒸氣壓的角度而言,某物質的凝固點就是固相蒸氣壓和液相蒸氣壓相等時的溫度。第一章第二節(jié)3.溶液的凝固點下降,解:第一章第二節(jié)例題1-2在20.40g葡萄糖水溶液中含有葡萄糖0.40g,測得溶液的凝固點為?0.207℃,試計算葡萄糖的相對分子量。,第一章第二節(jié)3.溶液的凝固點下降應用:①植物細胞液中溶有氨基酸、糖類物質,有一定的抗旱性(蒸氣壓下降、沸點升高)和耐寒性(凝固點下降)。②用NaCl等物質與冰混合而制成的冷凍劑(凝固點下降)。③冬天,人們常往汽車的水箱中加入甘油等物質,以防止水箱因水結冰而脹裂(凝固點下降)。④為什么稀飯比水燙傷得更厲害(沸點升高)?,(1)滲透溶液的滲透(osmosis):是指只有水分子(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向單方向擴散(diffusion)的現(xiàn)象。產生滲透的兩個條件:①有半透膜;②有濃度差。第一章第二節(jié)4.溶液的滲透壓,(2)滲透壓糖水液面比純水液面高出h,液面高度差所產生的靜壓力稱為該溶液的滲透壓。換句話說,為阻止?jié)B透作用發(fā)生所需施加于液面上的最小壓力叫做該溶液的滲透壓。第一章第二節(jié)4.溶液的滲透壓,?是滲透壓,單位為kPa。1886年,van’tHoff把實驗數(shù)據(jù)歸納、比較,發(fā)現(xiàn)稀溶液的滲透壓與理想氣體定律相似,可表述為:兩溶液滲透壓相等,稱為等滲溶液;不等,則滲透壓高的稱為高滲溶液,滲透壓低的稱為低滲溶液。由上式看出,非電解質稀溶液的滲透壓與溶液中所含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成正比,而與溶質的本性無關。第一章第二節(jié)4.溶液的滲透壓,滲透作用的意義:口渴時一般不宜飲用含糖等成分過高的飲料。速溶咖啡和速溶茶的制造。將稀溶液首先用反滲透方法變濃,再用蒸發(fā)法蒸干,生產成本會大大降低。海水魚與淡水魚不能更換環(huán)境。第一章第二節(jié)4.溶液的滲透壓,滲透壓可用來測定溶質的分子量(主要用于大分子物質,雖c小,但RT值較大;另外,易獲得相應的膜)。第一章第二節(jié)4.溶液的滲透壓由于依數(shù)性都與溶液的濃度有關,因此,只要知道其中的一種性質,便可推算出其它的性質。但是:稀溶液的依數(shù)性的定量關系不適用于濃溶液和電解質溶液。,某難揮發(fā)、非電解質水溶液的凝固點為272.15K,計算:(1)此溶液的沸點;(2)298.15K時此溶液的蒸氣壓;(3)在273.15K時此溶液的滲透壓。第一章第二節(jié)例題1-3解:(1)∵?Tf=273.15?272.15=1.0=KfbB∴bB=1.0/1.86=0.538mol·kg?1又∵?Tb=KbbB,∴?Tb=0.512?0.538=0.27KTb=373.15+0.27=373.42K(2)∵p*=3.17kPa,xA=55.6/(55.6+0.538)=0.99∴p=p*xA=3.17?0.99=3.14kPa(3)?=bBRT=0.538?8.314?273.15=1220kP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化合物稱為電解質,不能導電的化合物稱為非電解質。第一章第二節(jié)三、電解質溶液由表可看出,對同濃度的溶液來說,其沸點高低或滲透壓大小的順序為:A2B(或AB2)型強電解質溶液>AB型強電解質溶液>弱電解質溶液>非電解質溶液,而其蒸氣壓或凝固點的順序則相反。幾種質量摩爾濃度為0.100mol·kg?1的電解質水溶液的i值電解質?Tf(K)(實驗值)?Tf(K)(計算值)NaCl0.3480.1861.87HCl0.3550.1861.91K2SO40.4580.1862.46CH3COOH0.1880.1861.01,解離度是指溶液中已解離的電解質的物質的量占溶液中初始電解質物質的量的百分數(shù),用?表示。第一章第二節(jié)1.解離度弱電解質在水中只有部分解離,解離度較小,在水溶液中存在解離平衡;而強電解質在水中解離完全,在水溶液中不存在解離平衡。,離子氛模型:離子氛示意圖在溶液中,一方面正負離子間的靜電引力使離子有規(guī)則地排列;另一方面熱運動又要使離子無序分布。總結果形成“離子氛”:①異電性離子的密度大于同電性離子的密度;②聚中心離子越近,異電性離子愈多,同電性離子越少。2.表觀解離度,第一章第二節(jié)2.表觀解離度根據(jù)“離子氛”模型,離子之間相互牽制,限制了離子的自由運動。所以強電解質的實際“解離度”都小于100%,如下表所示。幾種強電解質的實測解離度(298.15K,0.1mol·L?1)電解質KClHClHNO3NaOHH2SO4Ba(OH)2ZnSO4實測解離度(%)86929291618140為了區(qū)別于弱電解質的解離度,把強電解質的解離度稱為“表觀解離度”。弱電解質的解離度表示解離了的分子百分數(shù),強電解質的表觀解離度僅反映溶液中離子間相互牽制作用的強弱程度。,離子活度是離子在反應中發(fā)揮作用的有效濃度。若以c表示離子的濃度,?表示活度系數(shù),則離子活度a與濃度的關系為a=?·c?反映了電解質溶液中離子間相互牽制作用的大小。當溶液極稀時,?→1,活度和濃度基本一致。對弱電解質溶液,當濃度不大時,可認為?=1,即a=c。這是今后討論弱電解質時用濃度表示的依據(jù)。第一章第二節(jié)3.活度和活度系數(shù),將濃度均為0.01mol·kg?1的KCl、Na2SO4、C6H12O6水溶液分別按蒸氣壓、沸點、凝固點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第一章第二節(jié)例題1-4解:(1)知溶液的p與bB成反比,所以蒸氣壓由高到低的順序為:C6H12O6、KCl、Na2SO4。(2)知溶液的沸點與bB成正比,所以沸點由高到低的順序為:Na2SO4、KCl、C6H12O6。(3)知溶液的凝固點與bB成反比,所以凝固點由高到低的順序為:C6H12O6、KCl、Na2SO4。,第三節(jié)膠體一、分散體系分散系:一種或幾種物質以細小的粒子分散在另一種物質里所形成的體系。例如糖水溶液,泥漿等。分散質(或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質。分散劑(或分散介質):把分散質分散開來的物質。相:混合體系中物理和化學性質完全相同的一部分。單相體系:只有一個相的體系。多相體系:有兩個或以上相的體系(兩相間有界面)。第一章第三節(jié),一、分散體系第一章第三節(jié)冰和水兩相體系,一、分散體系第一章第三節(jié)按分散質顆粒大小分類的分散系類型顆粒直徑大小主要特征實例小分子、小離子分散系<1nm均相、穩(wěn)定、粒子能通過濾紙與半透膜,擴散速度快NaCl溶液膠體分散系1~100nm粒子能通過濾紙但不能透過半透膜,擴散慢Fe(OH)3溶膠蛋白質溶液粗分散系>100nm多相、不穩(wěn)定、粒子不能通過濾紙和半透膜,擴散很慢豆?jié){牛奶,膠體分散系是由顆粒大小在1~100nm的分散質組成的體系。它可分為兩類:膠體溶液,又稱溶膠。它是由小分子、原子或離子聚集成較大顆粒而形成的高度分散的多相體系。如Fe(OH)3溶膠和As2S3溶膠等。高分子溶液,是由高分子化合物溶解在適當?shù)娜軇┲行纬煞€(wěn)定、均勻的溶液。如膠水、核酸水溶液。第一章第三節(jié)一、分散體系,兩個條件:①分散質粒子大小在適合的范圍內(1~100nm);②必需加入適量的穩(wěn)定劑。第一章第三節(jié)二、溶膠的制備制備方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1.分散法(1)研磨法(2)超聲波法(3)電弧法(4)膠溶法Fe(OH)3?(加FeCl3穩(wěn)定劑)?Fe(OH)3(溶膠),2.凝聚法(1)物理凝聚法:S溶于有機溶劑(如丙酮、苯等)?加入水中(溶解度改變)?S溶膠。(2)化學凝聚法FeCl3+3H2O?Fe(OH)3(溶膠)+3HClAgNO3+KI?AgI(溶膠)+KNO3必須嚴格控制反應條件,否則沉淀析出。第一章第三節(jié)二、溶膠的制備,1.光學性質(b)狹縫式超顯微鏡第一章第三節(jié)三、溶膠的性質(a)Tyndall效應電弧光源顯微鏡可調狹縫溶膠,第一章第三節(jié)1.光學性質可見光的波長約在4?10?7~7?10?7m之間,當用一光束照射到微粒時,可能發(fā)生三種情況:(1)若d>?,主要發(fā)生光的反射或折射。如粗分散體系,用光束照射時使體系呈現(xiàn)混濁。(2)若d??,主要發(fā)生光的衍射。(3)若d<?,主要發(fā)生光的散射,發(fā)出散射光。如溶膠和分子溶液。,散射光的強度與入射光的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藍光的波長小,故散射強度大;紅光的波長大,散射強度弱(散射弱,透射強)。第一章第三節(jié)1.光學性質解釋現(xiàn)象:晴朗的天空呈藍色,晨曦和晚霞呈火紅色;散射光的強度與粒子體積的平方成正比。因為真溶液的粒子體積太小,散射光的強度太弱,觀察不到丁鐸爾現(xiàn)象。,第一章第三節(jié)2.動力學性質布朗運動示意圖1827年植物學家Brown用顯微鏡觀察到懸浮在液面上的花粉粉末不斷地作不規(guī)則的運動。人們稱微粒的這種運動為Brown運動。1903年發(fā)明了超顯微鏡,用超顯微鏡觀察到溶膠中膠粒在介質中也有同樣的現(xiàn)象。,第一章第三節(jié)3.電學性質(1)電泳:在電場作用下分散質粒子在分散劑中定向的移動現(xiàn)象稱為電泳。-+Fe(OH)3膠體電泳現(xiàn)象通電前通電后+??+,第一章第三節(jié)3.電學性質(2)電滲:在外電場下,使溶膠粒子不動,分散劑定向移動的現(xiàn)象稱為電滲。半透膜Fe(OH)3溶膠電滲示意圖溶劑,第一章第三節(jié)3.電學性質(3)溶膠帶電原因①分散度與比表面分散體系的分散度常用比表面來衡量。比表面是指單位體積物質所具有的表面積。V代表物質的總體積,A表示物質的總表面積,S0代表比表面,則:立方體粒子:l愈小,S0愈大,分散度愈大。,第一章第三節(jié)3.電學性質例如,把邊長為1cm的立方體1cm3逐漸分割成小立方體時,比表面增長情況列于下表:邊長l/m立方體數(shù)比表面S0/(m?1)總表面積A/m21?10–216?1026?10–41?10–31036?1036?10–31?10–51096?1056?10–11?10–710156?1076?1011?10–910216?1096?103可見達到nm級的超細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相應地有很高的表面能。表面能的降低是一個自發(fā)過程,溶膠粒子大小處在10?9~10?7m,因此在形成過程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吸附作用。,第一章第三節(jié)3.電學性質②吸附與吸附本質一種物質的分子自動聚集到另一種物質的界面上的過程,稱為吸附。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質稱為吸附劑,被吸附的物質稱為吸附質。固體物質之所以具有吸附能力,是因為固體物質表面的粒子與內部粒子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常見的吸附現(xiàn)象有:固體對氣體的吸附和固體在溶液中的吸附。,第一章第三節(jié)3.電學性質③固體在溶液中的吸附分為兩類:分子吸附和離子吸附。Ⅱ.離子吸附固體吸附劑在強電解質溶液中對溶質離子的吸附稱為離子吸附。離子吸附又可分為兩種:離子選擇吸附和離子交換吸附。Ⅰ.分子吸附固體吸附劑在非電解質或弱電解質溶液中對溶質分子的吸附,稱為分子吸附。吸附規(guī)律:極性的吸附劑較易吸附極性的物質,非極性的吸附劑較易吸附非極性的物質。,第一章第三節(jié)3.電學性質離子選擇吸附固體吸附劑從溶液中選擇吸附某種離子的現(xiàn)象稱為離子選擇吸附。一般規(guī)律是:固體通常選擇吸附與吸附劑組成相同的離子。如:AgI固體在AgNO3溶液中,選擇吸附Ag+而使顆粒帶正電荷,但在KI溶液中,AgI顆粒則選擇吸附I?而帶負電荷。,第一章第三節(jié)3.電學性質離子交換吸附吸附劑吸附某種離子的同時,將原來已存在于吸附劑表面的電荷符號相同的另一種離子等量地釋放到溶液中去,這種吸附稱為離子交換吸附或離子交換。能進行離子交換的吸附劑稱為離子交換劑。交換能力與溶液中離子的濃度和價數(shù)有關。濃度越大,交換能力越強。離子價數(shù)越高,交換能力越強。例如:交換能力Na?<Mg2?<Al3?價數(shù)相同時,與水化離子半徑有關。例如:水化離子半徑:Li?>Na?>K?>Rb?>Cs?交換能力:Li?<Na?<K?<Rb?<Cs?,第一章第三節(jié)3.電學性質④溶膠帶電原因Ⅰ.吸附作用溶膠在分散劑中選擇吸附某種離子而帶電。如:FeCl3+3H2O?Fe(OH)3+3HClFe(OH)3+HCl?FeOCl+2H2OFeOCl?FeO++Cl?Ⅱ.電離作用硅酸溶膠表面上H2SiO3分子可以電離,如:H2SiO3=HSiO3?+H+或SiO32?+2H+HSiO3?或SiO32?留在表面而使粒子帶負電荷,H+進入溶液。,1.膠團結構第一章第三節(jié)四、膠團結構和電動電勢以KI為穩(wěn)定劑的AgI膠團的示意圖為:膠核膠粒膠團例如:{[Fe(OH)3]m·nFeO+·(n?x)Cl?}x+·xCl?[(H2SiO3)m·nHSiO3?·(n?x)H+]x?·xH+,2.電動電勢第一章第三節(jié)四、膠團結構和電動電勢雙電層結構及電勢差示意圖電解質對ζ電勢的影響,第一章第三節(jié)五、溶膠的穩(wěn)定性與聚沉1.溶膠的穩(wěn)定性2.溶膠的聚沉如果溶膠失去穩(wěn)定因素,膠粒相互碰撞,將導致聚結成大顆粒,最后以沉淀形式析出。這個過程稱為聚沉。溶膠之所以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主要原因有:(1)布朗運動;(2)膠粒帶電(雙電層結構);(3)溶劑化作用。,(1)溶膠聚沉的因素第一章第三節(jié)2.溶膠的聚沉①外加電解質的影響這影響最大,主要影響膠粒的帶電情況,使|?|電勢下降,促使膠粒聚結。②溶膠濃度的影響濃度增加,粒子碰撞機會增多,促使溶膠聚沉。③溫度的影響溫度升高,粒子碰撞機會增多,碰撞強度增加,促使溶膠聚沉。④膠體體系的相互作用帶不同電荷的膠?;ノ鄢痢?(2)電解質的聚沉作用第一章第三節(jié)2.溶膠的聚沉聚沉值:能使一定量的溶膠在一定時間內開始聚沉所需電解質的最低濃度,單位為mmol·L?1。規(guī)律:主要考慮與膠粒帶相反電荷的離子的作用。(1)不同價離子的影響。價數(shù)愈高,聚沉值愈小,聚沉能力愈大。如對于As2S3負溶膠,AlCl3、MgCl2、NaCl三種電解質的聚沉值之比為1︰8︰548。(2)同價離子的影響。對負溶膠來說,一價金屬離子的聚沉能力是Cs+>Rb+>K+>Na+>Li+。這是因為水合離子半徑依次增大的緣故。,第一章第三節(jié)2.溶膠的聚沉(3)溶膠的相互聚沉相互聚沉是指將帶相反電荷的溶膠適量混合,發(fā)生聚沉。聚沉作用力為靜電吸引力。完全聚沉的條件:當兩種溶膠的用量恰能使其所帶電荷的量相等時,才會完全聚沉;否則可能會聚沉不完全,甚至不聚沉。典型實例:明礬[KAl(SO4)2·12H2O]凈水。,高分子溶液:相對分子質量在10000以上的有機化合物溶于水或其它溶劑中所得的溶液。第一章第三節(jié)六、高分子溶液高分子溶液與溶膠的相同點:(1)分散相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間;(2)擴散慢,顆粒不能通過半透膜。高分子溶液與溶膠不同之處:(1)溶膠是多相體系,是熱力學不穩(wěn)定體系;而高分子溶液是均相體系,是熱力學穩(wěn)定體系。(2)溶膠對電解質十分敏感;但要使高分子物質從水溶液中析出,必須加入大量的電解質——鹽析。,第一章第三節(jié)六、高分子溶液在溶膠中加入高分子溶液,加入的量不同,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1)保護作用:在溶膠中加入適量的高分子物質溶液,可以大大地增加溶膠的穩(wěn)定性。(2)絮凝作用:在溶膠體系中加入極少量的大分子物質溶液,反而促使溶膠體系產生聚沉。保護作用轉動敏化作用,第一章第三節(jié)例題1-5試分別比較MgSO4,K3[Fe(CN)6]和AlCl3三種電解質對下列兩溶膠的凝聚能力及聚凝值大小。(1)0.010mol·L?1AgNO3溶液和0.020mol·L?1KCl溶液等體積混合制成的AgCl溶膠。(2)0.020mol·L?1AgNO3溶液和0.010mol·L?1KCl溶液等體積混合制成的AgCl溶膠。解:(1)因KCl過量,所以AgCl吸附Cl?而帶負電,則聚沉能力為:AlCl3>MgSO4>K3[Fe(CN)6];聚沉值相反。(2)因AgNO3過量,所以AgCl吸附Ag+而帶正電,則聚沉能力為:AlC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