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xí)題(二)、文言文閱讀(1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題。(12分)【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乙】慧慶寺距閶門四五里而遙,地僻而鮮居人,其西南及北,皆為平野。玉蘭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數(shù)丈,蓋二百年物。花開時,茂密繁多,望之如雪?;⑶鹨嘤杏裉m一株,為人所稱。虎丘繁華之地,游人雜沓,花易得名,其實不及慧慶遠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為重客,則慧慶之玉蘭,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門晝閉,無復(fù)有人為看花來者。余寓舍距慧慶一里許,歲丁玄泰二月余晝閑無事獨行野外固叩門而入。時玉蘭方開,茂密如囊時。余嘆花之開謝,自有其時,其氣機各適其所自然,原與人母無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蘭,意象漸衰,而在慧慶者如故,亦以見虛名之不足恃,而幽潛”者之可久也?;m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記之。(戴名世《慧慶寺玉蘭記》)【注】①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學(xué)家,曾任史官,很有名望。②幽潛:指幽居避世。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答謝中書書書:書信B.曉霧將歇歇:消散C.蓋二百年物蓋:大概D.茂密如曩時曩:現(xiàn)在13.對文中劃橫線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A.歲丁亥春二月余/晝閑無事獨行/野外因叩門/而入B.歲丁亥春二月余/晝閑無事/獨行野外/因叩門而入C.歲丁亥/春二月余晝/閑無事獨行/野外因叩門而入D.歲丁亥春二月余/晝閑無事獨行/野外因叩門/而入1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甲】文描寫了高峰、清流、石壁、叢林、翠竹和早晨、黃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達作者對山水的贊美之情。第10頁共10頁
B.【乙】文把虎丘寺玉蘭和慧慶寺玉蘭做了比較,名滿吳中的慧慶寺玉蘭已經(jīng)枯萎了,而默默無聞的虎丘寺玉蘭卻越來越茁壯。C.【甲】文中“沉鱗競躍中的“競”字用得好,它寫出“躍”的狀態(tài),爭相跳,靜中有動,寫出熱鬧歡快的氣氛。D.【乙】文明為寫花,實際上是寫世事的不平;庸劣者因居“繁華之地”而易得名??〗苷咭浴暗仄Фr居人”卻幾被埋沒。15.把下面的文盲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1)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虎丘繁華之地,游人雜沓,花易得名,其實不及慧慶遠甚。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D(2分)13.B(2分)14.B(2分)15.(6分)(1)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奇麗的景色了。(譯出大意1分,“與”“奇”譯正確一處1分。)(2)虎丘是繁華的游覽勝地,游客來往眾多,所以那的玉蘭花容易出名,其實遠遠不如慧慶寺的這兩株。(譯出大意1分,“雜沓”“得名”譯正確一處1分。)閱讀下面課內(nèi)文言文選段,完成20—21小題。(8分)[甲]富貴不能淫①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乙]周亞夫軍細柳①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②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轂弓弩,持滿。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先驅(qū)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第10頁共10頁
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本訜o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庇谑翘熳幽税崔\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碧熳訛閯?,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③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20.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6分)(1)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3分)(2)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勞軍。”(3分)21.按照孟子的觀點,周亞夫能不能算“大丈夫”?結(jié)合甲乙兩段選文簡要回答。(2分)20.(1)把順從當作原則(準則、標準)的是婦女之道。(或:以順從為常法,是婦女遵循的規(guī)則)(重點詞:順、正、道,沒有譯出每詞扣0.5分,共3分)(2)于是(在此時)皇上就派遣使節(jié)手持符節(jié)詔告將軍:“我想要進入軍營慰問軍隊?!保ㄖ攸c詞:使、詔、勞,沒有譯出每詞扣0.5分,共3分)21.算得上;周亞夫“威武不能屈”,“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1分),具備“仁”“義”“禮”(1分)。(意思相同即可)(共2分)閱讀甲、乙兩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疽摇控懹^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①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②第10頁共10頁
,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③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治國安民》【注釋】①煬(yáng)帝:楊廣,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懇懇不疲倦的樣子。③本根:本,樹干;根,樹根。比喻國家的基礎(chǔ)和根本。6.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發(fā)現(xiàn)B.入則無法家拂士拂:同“弼”,輔佐C.征求無已已:停止D.百姓不堪堪:忍受。能支持7.下列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管夷吾舉于士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B.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C.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學(xué)而不思則罔6.A7.B二、文言文閱讀(每小題3分,共12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遷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日:“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媚要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5、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錯的一項是:A.年且九十(將近)B.固不可徹(頑固)C.吾與汝畢力平險(險峻)D.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通“無”,沒有)第10頁共10頁
6、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隱土之北汝之不惠B.達于漢陰運于渤海之尾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D.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7、請選出對文中劃線句翻譯最為準確的一項是: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A.用你老邁的年紀,殘余的氣力,連山的一角也動不了,其他的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B.憑借你老邁的年紀,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也動不了,其他的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C.用你老邁的年紀,殘余的氣力,連山的一角也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D.憑借你老邁的年紀,殘余的氣力,連山上的一棵草也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8、下列語句中對文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愚公藐視困難,敢于移山,知難而進,堅韌不拔,是因為他看見了人的作用,通過努力,事物是能夠轉(zhuǎn)化的。由此可見愚公形愚而實智。B.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及山高難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類延續(xù)不斷及山不會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稱“固不可徹”,比起愚公的目光來說實在是短淺。C.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但兩者態(tài)度迥異,前者是自視甚高,加以阻撓,后者是提出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D.文章篇末以天帝感其誠,助力愚公,移山取得了最后勝利,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充滿了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5、C(C項中“險”意思是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6、B(A項“隱土之北”的“之”是結(jié)構(gòu)組詞,的,“汝之不惠”的“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中“以君之力”的“以”是介詞,憑借,“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的“以”是連詞,表目的,“來”;D項中“且焉置土石”的“焉”是疑問代詞,哪里?“有子存焉”的“焉”是語氣組詞,??!B項中兩個“于”都是介詞,到)7、D(落實“以”、“山之一毛”、“其”的意思)8、D(“充滿了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不對,這里是借助神的力量完成移山的重任,取得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應(yīng)該是“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第10頁共10頁
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5~8題。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乙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B.寡助之至至:極點C.管夷吾舉于士士:獄官D.必先苦其心志苦:痛苦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B.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其如土石何C.多助之至已而之細柳營D.以天下之所順自康樂以來7.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譯文: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B.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譯文: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nèi)心受到感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C.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譯文:憑借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內(nèi)外親屬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第10頁共10頁
譯文:一個國家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能與之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常常容易滅亡。8.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甲段舉攻城不勝和守城棄逃的例子,目的在于啟發(fā)君主如何打好仗,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B.孟子在這里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zhàn)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lǐng)袖。C.乙文在論述人才的造就問題時,強調(diào)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D.“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第一段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5.D苦:使……痛苦6.CA項中第一個“而”表轉(zhuǎn)折,第二個“而”表順接;B項中第一個“其”是代詞,第二個“其”在句中加強語氣;C項中兩個“之”都是到的意思;D項中的第一個“以”是憑的意思,第二個“以”表示時間限定。7.B“所以動心忍性”應(yīng)為“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nèi)心受到震撼”。8.A甲文段舉攻城不勝和守城棄逃的例子,目的在于啟發(fā)君主施行仁政。(一)文言文閱讀(15分)【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疽摇抠u蒜老叟第10頁共10頁
南陽楊二相公精于拳術(shù),每至演武場傳授槍棒,觀者如堵。一日,有賣蒜叟,咳嗽不絕聲,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楊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磚墻,陷入尺許,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墻,不能打人?!睏盍R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縛于樹,解衣露腹。楊故取勢于十步外奮拳擊之老人寂然無聲但見楊雙膝跪地叩頭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夾入老人腹中,堅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縱之,已跌出一石橋外矣。老人徐徐負蒜而歸,卒不肯告人姓氏?!咀⑨尅竣夙貉劬π敝础"谵揶恚撼鲅猿靶?、諷刺。7.下列選項對選文中劃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楊故取勢于十步外奮拳擊之老人寂然無聲但見楊雙膝跪地叩頭曰晚生知罪矣B、楊故取勢于十步外奮拳擊之老人寂然無聲但見楊雙膝跪地叩頭曰晚生知罪矣C、楊故取勢于十步外奮拳擊之老人寂然無聲但見楊雙膝跪地叩頭曰晚生知罪矣D、楊故取勢于十步外奮拳擊之老人寂然無聲但見楊雙膝跪地叩頭曰晚生知罪矣8.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A、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裝土石)B、始一反焉(始:開始)C、觀者如堵(堵:墻)D、老人鼓腹縱之(縱:放開)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甲文中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說明了移山工程的艱巨,顯示了愚公的氣魄。B、乙文寫的是一個以賣大蒜為業(yè)的老人,他職業(yè)雖然普通,但有著神奇的能力的故事。C、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對比手法。甲文段將妻子和愚公進行對比,乙文段將賣蒜老叟與楊二進行對比。D、乙文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任何時候都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10.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楊故取勢于十步外,奮拳擊之。7、B8、B9、C10.(1)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2)楊二特意在十步外擺好姿勢,舉起拳頭用盡力氣向老人打去。第10頁共10頁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8-11題。(共15分,8-10題每小題3分,11小題6分)甲文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妻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黃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乙文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②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節(jié)選《孟子.離婁上》)注釋①暴:殘害,損害。②非:非議,詆毀8.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A.公孫衛(wèi)、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誠:真正B.必敬必戒戒:告誠C.吾身不能居仁由義由:遵循D.謂之自棄也棄:鄙棄9.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以順為正者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B.女子之嫁也雖我之死C.吾身不能居仁由義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D.不可與有為也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10.下列對甲、乙兩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甲文中孟子針對景春的“論點”和“論據(jù)”,先破后立,先批駁景春的錯誤觀點,再闡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論述嚴謹、科學(xué)、雄辯有力。B.甲文中“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話,采用排比句式,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實質(zhì),體現(xiàn)了儒家的人生追求、人格精神和道德觀念。C.乙文中孟子認為仁、義都是人性天生所具有,一個人沒有仁義之心就叫自暴自棄,這樣的人,不可能跟他談出什么有價值的話,也不可能同他共謀大事而有所作為。D.乙文中孟子提倡做人的主張是應(yīng)該守仁行義,不應(yīng)該自暴自棄。11.翻譯下列句子。(6分,每小題3分)(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10頁共10頁
(2)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8.B9.C10.B(每小題3分)11.(1)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事的人,是太守。(3分,“其”“樂”各1分,語句通順1分。意對即可。)(2)皇帝大喜說:“我一直就認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保?分,“固”“用”各1分,語句通順1分。意對即可)[文言文翻譯·乙文]葛懷敏在定川被敵軍打敗,敵軍大肆搶掠至潘原,關(guān)中地區(qū)震動驚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領(lǐng)六千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fā)進行援救,聽說敵軍已經(jīng)撤出邊塞,才率領(lǐng)軍隊返回。開始的時候,定川戰(zhàn)敗的消息傳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著地圖對左右大臣說:“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沒有什么可以憂慮的了?!狈吨傺统鲈淖鄨笠坏?,仁宗皇帝大喜說:“我一直就認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庇谑蔷腿蚊吨傺蜑闃忻苤睂W(xué)士,右諫議大夫。范仲淹因為這次軍隊出征沒有立功,辭謝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沒有接受他的辭呈。第10頁共10頁